临近上计……也就是缴税的时间,楼令带着运输队再一次来到了“蒲”城。
两辈子加起来,楼令第一次上战场与亲自交税。
前来交税的家族不算多。这个是因为“蒲”地下辖区域的村庄数量就摆在那里,地广人稀是楼令出征归家沿途期间亲眼所见。
虽然该区域地处晋国西北边陲,但是环境绝对算不上差。
地貌方面以多山地为主,不过有一条走廊一般的平原地带,还有好几处面积超过数十里方圆的谷地,其中一处谷地的面积绝对超过上百平方里。
多山是多山,遍处却是可见茂密的植物,说明土质方面并不差,尤其是就在大河边上不缺小型河系以及溪水。
晋国的势力范围,其实就是一种多山的地形,仅有汾水两岸和南部大河北岸拥有大面积的平原。
晋国的人口大多数就是集中在汾水两岸以及大河北岸的平原,反倒是西部靠近秦国的大片平原也是地广人稀的现状。这个跟晋国制定的国策有关。
当前能够称得上文明的地方就是在中原,晋国从晋文公那一代就确定了制霸中原的方案,优先开发的地方肯定选在东部和南部,由于发展侧重的关系必然要忽略了北部以及西部。
所以,晋国北部以及西北被忽略,不是两地的环境多么恶劣,甚至不是没有开发价值,纯粹就是优先级别的差距。
“上计一千四百一十石粟米、五百五十六石小麦?”负责记录每个家族缴税的小吏查阅了一下老楼家往年缴税的记录,讶异地说道:“比往年多了。”
楼令没有说话。
当前的一石取数一百二十斤。
不以纳赋形式抵消缴税的话,谁都是交纳四成的税,差别就是会不会以其它物资来取代应交的粮食份额。
老楼家今年多交,不正是楼令穿越过来的第一年多开垦了农田,恰好今年开始耕作了嘛。
明年国家要是再继续没有下达征召令,老楼家需要缴纳的税会更多,除了继续开垦出农田之外,还算进了楼令治下的“徒”要开始缴税的份额。
毕竟“徒”获得了自己的私产,他们理所当然就要给头顶的“领主”交税,楼令又要给自己头上的“领主”交税,国家的税收就是这么一层又一层收上来的。
而楼令到现在已经知道头上的“领主”换了人,也就是变成了郤氏。
所以,郤氏是晋君獳的臣子,楼令又是郤氏的臣子。
另外,楼令是郤氏的臣子,却非晋君獳的臣子,既“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一种规则,恰是封建时代特有的“君上之君,非我之君。臣之臣下,非我之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