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一个意外的访客到来——高盛的首席技术官。
"希望没打扰你们。"他说,"但我刚才看了演示,突然想到一个绝妙的应用方向。"
"金融市场?"林默问。
"没错。"他兴奋地说,"如果把这种自组织的量子网络用在金融交易中,可以彻底改变市场的运行方式。每笔交易都成为网络的一个节点,系统能实时优化定价和风控。"
"有意思。"林默说,"这确实是个重要的应用场景。李明远,你觉得技术上可行吗?"
"需要做一些改造。"李明远说,"金融数据的波动比交通更快更复杂。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那就同步开展吧。"林默决定道,"让我们看看量子网络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实验室很快分成两个团队。一组继续完善交通系统,另一组开始研究金融应用。
随着研究深入,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显现。量子网络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时,会自发形成不同的组织结构。这种自适应能力远超预期。
"你们看这个!"陈芸指着监控屏幕,"金融模型产生了一种螺旋状的量子态分布,而交通系统则是网格状的。系统正在根据应用特点自我优化!"
"不仅如此。"李明远补充道,"两种模式之间还能相互借鉴。交通系统学会了金融模型的快速响应,而金融系统则具备了交通网络的稳定性。"
这个发现让团队兴奋不已。它意味着量子网络不仅能适应不同场景,还能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进化,变得更加强大。
特斯联和高盛的专家们都被这些进展震撼了。他们开始讨论更大规模的实际应用计划。
"我们可以先在一个小城市试点。"特斯联的代表提议,"把交通管理系统全部升级为量子网络。"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一个地区性交易所进行测试。"高盛的专家说,"从小规模现货交易开始。"
林默同意了这些建议,但提出了一个关键条件:"所有的应用必须是开放的。我们要建立统一的接口标准,让更多伙伴能够加入生态系统。"
这个主张得到了普遍支持。大家都意识到,只有形成开放的生态,量子计算才能真正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