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加上西南边的意大利,让奥匈的受敌面甚至还要更多于德国,也迫使德国只得出兵来协助其作战,以稳定盟友的局势,确保其不至于崩溃,当然这实际上就等同于分散了德军的力量。
在外围战场上,同盟国集团更是丧军失地,他们在海外的殖民地相继被协约国夺占。
德国海军部署在世界各地,担负着袭击敌方海上交通线任务的巡洋舰等舰只,皆陆续被击破,损失殆尽。
欧洲以外的这些战况,虽说从表面上看左右不了战争的大局,但对民众的士气影响不小,同时还会从长远角度潜移默化着战争的走势。
对于同盟国集团来说,似乎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沙俄和意大利的军队战斗力孱弱,让同盟国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可是只要这两个敌人,特别是沙俄坚持不退出战争,对于同盟国来说终究仍是巨大的牵制,需要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
总而言之,当1915年华夏最终宣布严守中立时,战事虽然在总体上落入了僵局,实则对于处在欧陆中心地带的德奥两国来说,也就意味着无法打破被多面夹击的困境,和来自协约国外线的封锁。
因此,若战争持续下去,从长远来看,对于被困在内线,难以获得海外物资的同盟集团,是很不乐观的。
所以德国才更加热切的盼望着华夏的加入,以此从外部打破协约国的壁垒,来扭转同盟国日趋被动的局面。
只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对华夏抱有的期望越来越高,可当失望的结果来临时,也就更加感到痛彻。
当然,在这之后,直到战争彻底终结之前,坚韧的德国人还是会想尽办法,继续尝试着各种让华夏加入己方阵营的努力,能否如愿,不妨拭目以待。
不过至少在眼下,华夏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已然确立,而且表现得十分坚定。
同时,陈沅琪领导下的华夏政府,还明确的表明了愿意与所有交战国家展开中立贸易,并且不设任何限制和歧视的立场。
对于这一点,参战各国皆表示了十分的欢迎。
因为随着战争时间的不断延长,各交战国在巨大的消耗面前,都渐有力不从心之感,急需大量且持续的物资补充,尤其是军火和其他工业制成品方面。
虽说参战的英、法、德等国,都是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当中,随着人力的海量损失以及动员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战各国大量的包括熟练工人在内的精壮劳力,皆被陆续征募投入到了前线,严重的影响了后方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