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这个舌根的所缘境,有甜苦,就是有味的相状跟平淡的相状。这两种虚妄的尘境产生了以后,会牵动我们一个明了的功能。这个明了的功能就居在胜义舌根当中,由境来牵心。其次,“吸此尘象,名知味性。”这个时候由心去取境,这个明了的功能又去吸取这种甜苦平淡两种的尘境。这个色心的和合,正式产生了一种舌入的嗅尝的功能。这种能够知道味道的嗅尝功能,事实上离开了甜苦的有味跟平淡的无味的尘境,是毕竟没有自体的。因为它是有味道的刺激才有嗅尝的功能;味道消失了,嗅尝的功能也就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如是之故,阿难你应该了知,我们能够尝到苦、尝到淡,这种能够尝的功能,它不是从甜苦的外境而来,也不是从平淡的外境而有,也不是自己的胜义舌根所出,也不是莫名其妙从虚空而来。这是一个总标。
这以下探讨它的本来面目。我们看下面第一段: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这一段是说明“非他生”。说为什么这个舌根的嗅尝功能是毕竟无体呢?说是“何以故”?假设它是从外境而来,就是“他生” 。那么假设我们这个舌根的知味功能是从甜相苦相的有味而来,那么当平淡的滋味现前的时候,这个了知的功能也就随着甜苦之相的消失而消失,那你怎么知道平淡的味道呢?反过来,它从平淡的味道而出,那么当甜味现前的时候,那么你的知的功能也随平淡的相状而消失,那你又怎么知道甜呢?事实上,我们的舌根,甜来知甜,苦来知苦,淡来知淡。所以说从外境而生,是不对的。它不是他生。
我们看这个“自生”: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假设我们这个能知味的功能是舌根自己产生的,那事实上假设没有甜淡还有这个苦的外境的牵动,我们这个了知的功能是不能显发的。我们凡夫的六根这种生灭的作用,离开了尘境根本不能显现出来,不可能!离尘无体的。所以自生也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