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六讲】(2 / 2)

从这段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富楼那尊者心中所想的是,在真觉的觉性当中,必须另外有一种光明的智慧来照了觉性,觉性才能够产生光明。也就是说,觉性本身是没有光明的,必须假借外来的光明来照射。这个是富楼那尊者的回答。

佛陀对这个回答就加以否定。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说“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正如你所说的,假若真觉之性是不具足光明的,那么就成为无明所相应的觉性了。觉性没有光明,那这个觉性就是无明的觉性。“有所非觉”,如果在觉性之中一定要有一个有所明的智慧来加上去,这个觉性就不是真实的觉性。“无所非明”,如果觉性本身必定不具足光明智慧,那么这个觉性就不能称为觉明,而成为一种无明,这个觉性就变成一个不觉,变成一种无明;而没有光明智慧的这个无明,绝对不是我们真觉佛性这种湛然光明的体性。佛陀的回答,等于是否定了富楼那尊者的观念。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当然有所谓的对治,有所谓的安住。其实从对治的角度,大乘佛法的差别不大,基本上就是空假中三观;但是安住的问题却是非常的不同。

比方说唯识学。唯识学讲到生命的根源,生命是从哪里来呢?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一直追究,到最后找到阿赖耶识,一个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他内心有很多很多的种子,由这个种子的熏习,就产生了根身器界。你前生有这样的业力,所以你变现这样的身心世界出来。

从大乘的圆教的思想,是不同意我们从阿赖耶识中来。它认为阿赖耶识是第二义谛,不是第一义谛,是一念的妄动以后才有的。所以阿赖耶识在破坏以后,显出的这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本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所以,蕅益大师在讲唯识学的时候说,唯识学的修行法门非常好,但是有一个缺点。什么缺点啊?就是,这只龙画得很漂亮,头部也很漂亮,脚也很漂亮,身体也很漂亮,但缺乏眼睛。说学唯识就像一只龙没有眼睛一样,不知道要会归到哪里去。因为你不能够说,破妄以后会归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个无明的根本,真妄和合,它是一个清净的本性跟无明妄想的结合。你云何应住呢?你敢住在阿赖耶识吗?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本嘛。所以唯识学是很矛盾的,它依止阿赖耶识为住,最后还要把阿赖耶识给破掉。

天台宗的思想是认为,我们一开始就要安住在真如本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唯识学,因为唯识学有很多的对治法门,它是“相宗”嘛。它安立了很多的相状,什么是杂染相、什么是清净相,让我们能够分别善恶、分别染净。所以蕅益大师认为说,从对治的角度,从治病的角度,我们要取法于唯识学;但是从根本的依止,要依止大乘圆教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安住跟对治是不一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