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七讲】(2 / 2)

唯识学的对治,都是到了第六意识的活动以后才对治的。《楞严经》是认为这样都太慢了,这样对治烦恼太慢了。在整个发业、润生烦恼当中,是“谁作谁受”?是谁来造作这些罪业,又是谁来领纳这些果报?佛陀的意思就是六根,因为它的位置特别的殊胜。我们对治烦恼抢第一时间,在六根的地方你就要小心,六根门头。因为它是通内通外,通于外面的六尘,也通于里面的六识,所以这个六根等于是我们对治烦恼的最好处所。

所以,两个道前基础,一个是理,一个事。理性是讲到安住的问题、发心的问题;事相就讲到对治的问题、处所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之前两个要注意的:第一个是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对治的问题。

巳二、别示 分六:午一、明眼根相;午二、明耳根相;午三、明鼻根相;午四、明舌根相;午五、明身根相;午六、明意根相

前面把对治烦恼的处所,所谓的六根门头,已经确认,那么佛陀就必须要引导我们对六根有所认识。佛陀讲经是由粗而细,先确定六根是我们的一个对治的地方。那么六根到底是什么相貌呢?佛陀这以下就详细地说明,带

我们进入到六根的世界。

这当中有六段:一,明眼根相;二,明耳根相;三,明鼻根相;四,明舌根相;五,明身根相;六,明意根相。

其实,当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开始修空假中三观,这三观所照了的所缘境,其实就在六根照了。那么,我们对六根的相貌应该有所了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