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叶尘:重生在赘婿逆袭之路> 第292章 科举风云!纳兰狂人展锋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2章 科举风云!纳兰狂人展锋芒!(2 / 2)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尚处于发展阶段,进士科虽已设立,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仍保留着许多古朴的风貌。那时的科举,考试内容丰富多样,帖经、墨义、诗赋、策论等皆在考察之列,考生们需展现出全面的才华,方能脱颖而出。而且,唐朝的科举尚未完全定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给考生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诸多改革,使其更加完善和规范。殿试的设立,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推向了极致,皇帝亲自参与选拔,使得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朝堂的主流。考试内容上,也更加注重经义的阐释,对考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元朝则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科举制度一度中断,后来虽恢复,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难以与唐宋时期相媲美。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八股取士成为主流,考生们的思想被严格束缚在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之中,难以发挥个性和创造力。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考生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钻研,为了迎合考官的喜好,往往陷入死记硬背和空洞的文字游戏之中。

而如今的盛华王朝,科举制度既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又避免了一些弊端。它不像明清那般拘束,给予考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也不像唐朝那般自由细致到略显繁杂,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此次特奏名文试,共分为三天进行,每一天的考试内容都各有侧重,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第一天考帖经和明算,帖经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九十道题犹如一道道关卡,考验着考生的记忆力。这些题目难度不一,有的较为浅显,只要熟读经典便能轻松作答;有的则极为偏僻,若不是对经典有深入的钻研,很难回答正确。明算则类似于自然科学,共三十题,涉及数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这部分内容在科举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学习起来却极为耗费精力,许多考生往往会权衡利弊,选择放弃部分难题,将精力集中在其他更容易得分的题目上。

第二天考时务策,这在此次特奏名考试中占据了五成的比重,可谓是重中之重。时务策的题目通常由考官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拟定,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考官们出题时,往往会受到国君的影响,国君有时也会亲自参与出题。国君苏卿宪本就富有冒险精神,他出的题目常常大胆而新颖,让考生们捉摸不透。此次策论的题目是《剖析分封建制》,这一题目在梁国的科举考试中显得颇为激进。考生们看到题目后,心中不禁暗暗叫苦,他们深知这题目的难度和敏感性,若是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偏离题意,甚至触怒考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