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听着老板的讲述,嘴角也是渐渐的露出了微笑。
“老板,这里的蜀锦我都买了,多少钱你算一下吧!”
老板一听这话笑道“多着李大人保佑我开单,回去了一定给你再上炷香!”
他有些无语,正主就在你面前,你还要给他烧香,这真的是!
“对了老板,跟你打听个事,武侯祠怎么走?”
老板笑道“好啊,真是好啊,千古出了两个好丞相,一个武侯,一个李相,武侯祠就在这前面一直往里走,那个山上就是了,你这样货我要给你送到那里?”
李元把他们在住的酒店位置说给了老板,他那里肯定是留了人的,不然不可能轻易离开,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那么安全。
又在路边买了香火,买了纸钱,带着几个人上山了。
武侯祠这里人真的多,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过来祭拜武侯的人都是络绎不绝。
这还要多亏了他的三国演义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诸葛亮这个人,不然平头老百姓那能知道这些事?
报纸上天天都有这样新鲜的故事,那些闲着没事干蛋疼的百姓,手里又有余粮的,不去茶楼点个茶,听上书生说着报纸里的故事,那都不算是正常人。
这样的茶楼李元也体验了,怎么说呢?茶都是碎掉的茶叶沫子,坐位也是自己搬着板凳去的,更别说什么服务了。
就连说书先生都是李元搞出来的,都是统一的话术。
看了两场他就兴致缺缺了,自己教出来的,感觉没有那种期待感了。
李元带着几人走着阶梯上了武侯祠,来到大门口这里,三个大字就出现在眼前。
这块牌匾也有讲究,后世的牌匾是郭沫若写的,不过现在这块,可是老李写的,人家读着三国演义的时候,脑子一热,决定给武侯祠提个牌匾。
老李的字还是可以的,一手飞白体,也是写的非常溜!
武侯祠,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
首门上挂“汉昭烈庙”,汉昭烈庙是古今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刘备的皇陵在这里,但此处称谓武侯祠,由此看来,诸葛亮真是功高盖主了。
跨过首门,右侧这块唐碑称为“三绝碑”,由唐三朝宰相裴度撰文,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书写,蜀中名匠鲁建镌刻,因都出自名家,文章、书法、刻技俱精,故称为"三绝碑"。
当然,这些是后世存在的,现在是没有的,不过李元把这些东西都加在了演义的后面,知道的人肯定会过来立碑。
走过唐碑便是二门,上书四个大字“明良千古”,明君良臣,流传千古。其中的"明"字左面不是"日",而是"目",一种说法是避讳“明”字免去文字狱;另一种强调"明君"之"明",重在擦亮眼睛,才能识人、识势。
本人更倾向于文字狱的说法,因为在古代,文字狱弄不好就会受到株连九族之类的酷刑,手书者必定十二万分小心!
不过现在有他在,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谁要说文字狱直接给他就砍了。
汉昭烈庙后面是武侯祠,比刘备殿低了几步台阶,反映了君臣有别、君尊臣卑的传统等级观念。
武侯祠的过厅门楣上悬挂的匾额“武侯祠”三字为郭沫若所书写,这个被老李给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