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路追寻着灵源的迁徙路径,最终抵达了宜宾市翠屏区长江江畔的李庄古镇。此时,由凌霄城孕育而生的灵源已然融入了李庄古镇所孕育的灵源之中。
冥冥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文化脊梁,华夏李庄,李庄在延续华夏文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里之所以用“华夏李庄”的字眼,并非仅仅是因为它位于长江的起点处,或是享有 “万里长江第一镇” 的美誉,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段不应被湮没的历史。
1939年,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发出起,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华夏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国立同济大学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李庄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战时期迁驻李庄。
华夏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
1940年国立同济大学正式迁至李庄,当地人腾出寺庙、祠堂和大院,供同济师生上课办公,同济大学也终于结束了之前数年的漂泊状态,在这个小镇驻足六年之久,直到1946年才全部迁回申城。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朝文人的铮铮骨气与高尚精神,在七百年后依旧被传承着,且会一直延续下去。
恰在此时,夏先衍的识海中,《人文经》翻开了新的篇章,演化出了一部新的修行功法,已象文治——《文治经》。
这是一部从宋朝文化中萃取其精神,创作的一部修行功法。这部功法不仅是对宋朝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其精神内核的现代诠释。它融合了宋代文人的风雅与骨气,将传统文化与修行相结合,为后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修行之路。
看到夏先衍突然停住,然后面露喜色,李风禾猜到关于宋朝灵源主要脉络的调查结束了,这会儿应该是出结果了。
果然他冲着大家说:“这一阶段的任务完成,走去里面逛逛。”
宜宾李庄古镇,犹如一颗镶嵌在长江南岸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