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竹晓皱起了眉头,“听起来是不错,但是我还是有些担心。比如说,我们虽然有了一些积蓄,可要是办企业,这点钱怕是不够吧?一旦资金链断了,那可就全完了。办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像一个无底洞,前期的土地租赁、设备购买、人员招聘,哪一项不需要钱呢?而且从开始投入到见到收益,这中间还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得不断地往里面砸钱才行。”
卫雨氲轻轻拍了下林竹晓的手,“竹晓,资金方面我也想过。我们确实可以把城里的房子抵押一部分,再找一些亲戚朋友借一点。我的那套小房子虽然不大,但是也能抵押出一笔钱来。而且,我们可以先从小规模做起,循序渐进。先种一小片试验田,购买一些基本的加工设备,等有了一定的收益后,再扩大规模。再说了,现在政府对回农村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有不少优惠政策和补贴,这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像无息贷款,创业奖励金之类的,这些资金加起来也能帮我们缓解不少压力。”
林竹晓又担忧地说:“那技术方面呢?咱们虽然在农村长大,可这么多年没种地了,农业技术肯定跟不上。而且搞文化产业,我们也没经验啊。现在农业种植讲究科学化管理,从种子的培育到病虫害的防治,都有一整套复杂的技术。我们对这些技术几乎是一窍不通。文化产业就更别提了,什么文化创意、文化营销,我们都没接触过。”
卫雨氲耐心地解释道:“技术上,我们可以去请一些农业专家来指导,或者把村里那些有经验的老人组织起来,他们虽然年纪大,但种地的经验丰富得很。比如村里的王老,他种了一辈子地,对土壤、气候和农作物的习性了如指掌。对于农业知识的更新问题,我们可以让专家给老人们培训,让老经验和新技术相结合。对于文化产业,我们可以先去考察那些成功的乡村文化产业案例,学习人家的模式。像邻村的民俗文化村,他们把传统的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制作和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得特别好。而且咱们村里就有一些文化能人,像会剪纸艺术的张奶奶,还有擅长讲古的李爷爷,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核心,带动其他人参与。我们还可以请一些专业的文化创意人才来给我们做一些指导,把现代的创意元素融入到传统的文化中。”
林竹晓还是不放心,“就算这些都解决了,那销售渠道呢?我们总不能种出来东西、做出文化产品,却卖不出去吧?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农产品和文化产品都不是稀缺品,如何让我们的产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销售渠道的建立也不容易,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卫雨氲自信地笑了笑,“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我们不能只依赖线下的实体店,还得建立线上的销售平台。我们可以找一些电商平台合作,像淘宝、京东这些大平台,他们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或者请专业的团队来帮我们做线上运营,虽然成本会高一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必须要做的。我们可以利用直播带货这种新兴的销售方式,找一些有知名度的网红来推广我们的产品。而且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农产品展销会、民俗文化展览,拓宽销售渠道。比如每年在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大型的农产品展销会,在这些展销会上我们可以展示我们的特色农产品,与采购商直接对接。民俗文化展览也能让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