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过度商业化这种情况的发生,卫雨氲制定了严格的乡村旅游开发规范。在与当地村民和政府合作时,她强调保护乡村文化的原始风貌是首要任务。旅游项目的开发要遵循乡村的自然和文化规律,不能过度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传统习俗。她要求在每个乡村旅游项目中都成立一个文化保护小组,由当地村民、文化专家和公司的工作人员组成。
这个小组的职责是定期对乡村的文化和环境进行评估,确保旅游开发在合适的限度内。例如,在一个以古老民居闻名的乡村,文化保护小组规定民居的改造只能用于加固房屋结构和改善居住安全,不能改变其传统外观。对于旅游设施的建设,也必须选择在不影响乡村整体风貌的区域,并且尽量采用与当地环境相融合的材料和设计风格。
同时,卫雨氲还注重提高村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她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邀请文化学者到乡村举办讲座,向村民们讲述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还开展了乡村文化传承人的评选活动,对那些在传统技艺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村民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在一个以木雕工艺着称的乡村,许多年轻人由于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不愿意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卫雨氲的团队在当地开展了木雕文化节,邀请各地的木雕大师展示精湛技艺,同时举办木雕技艺比赛,让村里的年轻人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年轻人对木雕文化的兴趣,一些年轻人开始主动向村里的老艺人学习。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卫雨氲又启动了“乡村文化创意基地”计划。她在几个代表性的乡村设立了创意基地,为艺术家、设计师和当地村民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这些创意基地吸引了许多来自城市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与村民一起开展各种创意项目,将现代艺术理念与乡村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一个以竹编文化为特色的乡村创意基地,一位设计师与村民合作,利用竹编工艺制作出了现代风格的灯具。这种灯具既保留了竹编的独特纹理和质感,又符合现代家居的审美需求,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随着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卫雨氲意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来保障其持续发展。她开始整合上下游资源,从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到销售和售后服务,逐步构建起了一个涵盖整个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体系。
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她与当地的农户和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传统手工艺所需的原材料,如竹子、木材、丝绸等的稳定供应,同时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环保性。在产品设计环节,除了邀请外部的设计师,还在乡村内部培养本土的设计人才,鼓励年轻人发挥创造力。生产加工阶段,则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既保留手工艺的精髓,又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