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古籍看着如此破旧,你们怎么能确定它上面的记载就是真实可靠的呢?说不定是你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博眼球罢了。” 一位资深的考古学家皱着眉头说道。
李悦展示了一块刻有神秘符号的石板,她详细讲述了这块石板在遗迹中的位置以及可能与古代仪式相关的推测。但立刻就有媒体记者追问:“你们凭什么认为这些符号就有你们所说的那么重要意义?也许只是古人随意刻上去的装饰呢。”
面对这些质疑,团队成员们虽然有些无奈,但他们早有心理准备。陈宇耐心地解释道:“这些古籍和器物都是我们在遗迹的特定位置发现的,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内在的联系。我们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解读清楚,但可以确定它们绝非毫无意义。”
刘教授也补充道:“我们在遗迹中亲身经历了那些由失控装置引发的自然灾害,也见证了关闭装置的整个过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与这些文物和资料是紧密相关的。”
尽管他们极力解释,但质疑声依旧此起彼伏。在网络上,关于他们的讨论也炸开了锅,有人支持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现;但也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觉得这一切太过于离奇,不太可信。
二、深入研究与专业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逐渐获得了一些科研机构的支持,得以深入开展对遗迹发现的研究。
陈宇和刘教授带领着一群年轻的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但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晦涩的语法结构,让他们屡屡碰壁。有时候,为了确定一个字的准确含义,他们需要查阅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甚至还要参考其他相关遗迹出土的类似文字记载,进行对比分析。
李悦则与考古团队一起,对带回的器物进行细致的研究。她发现,仅仅通过传统的考古学方法,很难完全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和用途。例如,有一个看似普通的金属盒子,表面刻满了精细的花纹和符号,当她试图用现代的仪器检测其内部结构时,却发现仪器的读数总是出现异常,似乎这个盒子有着某种特殊的能量场,干扰了检测设备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