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去大明扶贫> 第36章 工作要往前面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工作要往前面赶(2 / 2)

见辽王话说到这份上,沈至就代表沈家和辽王府达成初步的合作协议:商号名字就叫辽沈昌,由沈家负责管理和具体运营,郭家代表辽王进行财务监督,同时参与管理,辽王负责海运安全和官府各项批文。

正当郭家兄弟暗自惊叹辽王这惊天大买卖时,朱植又和沈家谈起第二笔生意:“本王再给沈家五十万锭宝钞,请沈家帮忙到海外代购一千匹阿拉伯马、二十万斤印度乌兹钢、二十万斤南洋香料,送往辽东广宁府。”

沈至迅速在心里盘算起来。

香料在国内要三百文一斤,相当于十几斤猪肉钱,但在南洋不到十文钱一斤,二十万斤香料按批发价还值不到两千两银子,还没有运费贵!

一千匹阿拉伯马,前几年顺便买过几匹,不过三、四十两银子一匹,后来随着一个叫帖木儿的蒙古枭雄称霸西洋诸国后,现在肯定涨了许多。

再加上一路海上要运输、喂养,连人带料,再刨去伤病死亡,平均一匹得两百两,买马一项就得要花二十万两白银。

那个乌兹钢是什么东东?还得派人到印度也就是天竺仔细打听打听。

至于价格,既然王爷这么关心,肯定也不会便宜,但应该不会比银子贵吧,就算他十万两。

这样算下来,这笔生意估计就有十多万两的利润,加上顺便销往南洋、西洋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利润可能会翻两番。

当然,如果中间遇到台风、海盗,那也不好说。

但是商人逐利,早就对风险司空见惯。

问题在于,开始辽王要与沈家联合开商号,自已又要单独贩香料,这是几个意思?

也许是辽王想独占辽东的香料市场。大不了沈家让出去这项生意就是了。辽东才几个人?

……

盘算好后,沈至愉快地和辽王答成了第二个协议。

朱植安排郭骥正月十五之后亲自随船前往西洋,重点对马匹进行把关。

又是一笔惊天动地的大买卖!转眼间,朱植就把之国的一半宝钞扔了出去。

郭英和郭镇父子一旁看得提心吊胆。这什么时候能才见得到影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