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踱步堂中:"明德堂的学生们,一样要读经典、明事理。但我们更注重的是,如何把这些道理用到实处。比如......"
叶知秋看向学生们:"给诸位大人展示一下你们的晨课吧。"
学生们立刻列队,开始背诵经典。但与寻常科举考生不同,他们每背一段,就要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这种学习方式,既保留了传统的精华,又增添了实用的价值。
"有趣。"林月笙点头,"这确实比一味死记强得多。不过......"他话锋一转,"如此改革教学,是否太过冒险?"
叶知秋从容答道:"陛下可还记得当年在军中时的情形?行军打仗,既要遵循兵法,又要因地制宜。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此言正中林月笙心意。他当年在军中历练时,就深感很多兵书上的道理要在实战中才能真正领会。
讨论继续进行。一些地方官员开始分享他们的困扰:"本地科举学子虽多,但真正能做事的人才太少......"
"正是因此,"叶知秋说,"明德堂才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其让学生们只会考试,不如教他们真本事。"
她说着,让王子明取来一份教学章程:"这是我们的课程安排。除了经典研习,还有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策论辩驳等内容。学生们不仅要学,还要思考、要实践。"
一个年轻的知府眼前一亮:"这样的人才,正是地方上最需要的!"
"不错。"叶知秋继续道,"而且我们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寒门子弟往往更了解民间疾苦,世族子弟则熟悉官场运作,两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众人议论纷纷,大多表示赞同。甚至有人提议:"要不要在各地也设立类似的学堂?"
这正是叶知秋等待的机会:"此事容易。明德堂可以派出优秀学生,协助各地建立分院。只要遵循同样的教学理念......"
"慢着!"一个老臣突然开口,"此事重大,需要朝廷定夺。况且明德堂的教学还未经过完整验证......"
叶知秋不慌不忙:"大人说得对。不如这样——明德堂愿意接受考核。三年为期,看看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否真能担当重任。"
林月笙立刻会意:"好!就依此议。三年后,朕要亲自考校明德堂的学生。若果然如叶夫人所言,朝廷自当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