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修真小说>杂文奇谈> 第12章 基辅战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章 基辅战役(2 / 2)

德军在基辅战役中的战略堪称经典的大纵深包围战略案例。其核心目标是围歼苏军西南方面军,进而占领基辅这一战略要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军精心策划了钳形攻势。

南方集团军群本身具备强大的作战力量,其第1装甲集群机动性强、火力迅猛,第6、17集团军则拥有丰富的步兵作战经验和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在此基础上,德军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了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极大地增强了包围圈的合拢力量。

德军的计划是利用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性,从南北两个方向迅速向基辅推进。第1装甲集群从南方发起进攻,迅速突破苏军防线并向东北方向迂回。与此同时,第2装甲集群从中央集团军群南下,从北面合围基辅。两支装甲力量如同两把巨大的钳子,逐渐合拢,将苏军西南方面军困在基辅以东的包围圈中。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德军的空中力量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苏军防线、交通枢纽、补给线等重要目标的持续轰炸,有效地削弱了苏军的抵抗能力和作战意志,为地面部队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苏联

苏联在基辅地区最初的战略是防御作战,旨在阻止德军的进攻并保卫乌克兰地区。然而,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问题。

斯大林对于德军的战略意图存在错误判断,他坚持要求西南方面军坚守基辅,这一决策严重束缚了苏军的行动。苏军原本希望通过构筑坚固的防线来抵御德军的进攻,但由于对德军的进攻方向和兵力部署估计不足,防线的设置并不完善。而且,苏军在指挥体系上存在混乱,各集团军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较差。当德军发起进攻时,苏军无法有效地组织起连贯的防御和反击,只能被动地在各自的防区内进行抵抗,逐渐被德军分割包围,最终陷入绝境。

三、双方兵力

(一)德军

参与基辅战役的德军总兵力约为60万至70万人。其中,南方集群原有的第1装甲集群和第6、17集团军约40个师构成了作战的主力。这些部队涵盖了各个兵种,包括装甲兵、步兵、炮兵、工兵等,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战体系。

第1装甲集群装备有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是德军在南线快速推进的关键力量。第6、17集团军则以步兵师为主,每个步兵师人数在1万至1.5万人左右,装备有各种轻、重型武器,如步枪、机枪、迫击炮、榴弹炮等,负责巩固占领区、支援装甲部队作战和对苏军防线进行正面攻击。后来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的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进一步增强了德军的兵力优势,使得德军能够形成更加严密的包围圈,对苏军形成压倒性的兵力态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