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尤为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精心采用讲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激烈且富有建设性的辩论,有力地促进学生对心学的深刻理解与透彻领悟。在这别开生面的讲会中,巧妙地设有秉笔者、讲友、质疑者等角色,讲友和质疑者能够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或者在讲毕代表广大听众进行质疑,从而与方正展开精彩纷呈的辩论!
在一个阳光明媚、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方正于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学府中成功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气氛热烈的讲会。学府那宽敞开阔的庭院中,人头攒动,挤满了从四面八方不辞辛劳赶来求学问道的学子和学者,他们满怀着对心学的浓厚好奇与强烈渴望。
方正身着一袭素雅的长衫,衣袂飘飘,他稳步走上庄严肃穆的讲台,他的目光温和而坚定,如春日暖阳般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期待的众人脸庞。“今日,吾与诸君相聚于此,共探心学之奥秘。”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犹如洪钟大吕,在庭院中悠扬地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讲会伊始,方正首先深刻阐述了“心即理”这一核心观点。“诸位,心者,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吾等本心所具之理,即为天理。”他的话语简洁明了,却又蕴含着深邃无比的哲理,仿佛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瞬间照亮了众人的思维。
此时,一位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的讲友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拱手行礼后说道:“先生,若心即理,何以世间有诸多恶行与不公?”方正微笑着回答:“此乃人心为私欲所蔽,未能彰显本心之理。若能克除私欲,良知自现,犹如乌云散去,阳光普照。”
接着,方正继续激情澎湃地讲解“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正当他讲得如痴如醉、入神入境时,一位言辞犀利的质疑者高声说道:“先生,若知易行难,又当如何?”方正稍作停顿,目光炯炯地看着质疑者,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说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所谓难者,乃未真知也。就如同登山,知晓山顶的方向是知,迈出坚定的步伐是行,若真心知晓山顶之所在,又岂会畏惧路途之艰难?”
讲会气氛热烈非凡,学子们时而低头沉思,仿佛在深邃的思维海洋中遨游探索;时而奋笔疾书,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丝珍贵的灵感。一位年长的讲友若有所思,提出:“先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知行合一?”方正思索片刻,举例道:“譬如读书,知晓书中道理为知,将其运用到为人处世中为行。若只读不做,便非真知。又如饮食,知晓健康饮食之理为知,实际选择营养均衡之食物为行,知行不可分离,方能真正受益。”
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关于“致良知”的深刻话题也被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方正神情肃穆,庄重地说道:“致良知者,扩充吾之良知,使之达于至善之境。”一位年轻的学子面露困惑,眉头微蹙:“先生,如何才能确信所行即为良知之指引?”方正回答道:“凭内心之直觉,不为外物所扰,良知自会告诉你对错。良知如同内心深处的指南针,无论外界如何纷繁复杂,它始终坚定不移地指向正道。”
讲会进行到中途,一位学者模样、气质儒雅的质疑者站了出来,言辞犀利,犹如刀光剑影:“先生之学说,虽精妙绝伦,然于现实之复杂事务中,恐难施行。”方正从容应对,不慌不忙:“心学非空中楼阁,若能真心领悟,必能灵活应变。如同航海中的舵手,无论风浪如何汹涌,凭借着内心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总能驾驭船只驶向正确的方向。”两人你来我往,辩论激烈,唇枪舌剑,众人皆屏息倾听,唯恐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