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特别在于钱财二字。
不只是平民百姓家,国家更是如此。
一想到粮草军饷,弘治帝穷的恨不得向大臣们借银子。
历代王朝,无论是旱灾还是水患都会导致疫情肆虐。百姓吃不饱,性命堪忧,起义便无法避免。
若是派兵镇压,又需要大量钱财,国库自然就更空虚。
再加上边疆战乱,关外各族也虎视眈眈,弘治帝简直一个头两个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治国理政更是如此。
五年前,由于战事连连,已经掏空了大半国库。
无奈之下,弘治帝只得下令勋戚大臣们捐助饷银,定的标准是“以三万为上等”。
但积极响应的大臣却不多。
就连富得流油的镇国公也只是勉强挤出了一万三千两银子,其中五千两还是弘治帝偷偷塞给他的,否则镇国公只出一万两。
这和弘治帝想的相差不是一点点。
有人说这个账算的不对啊,镇国公不是只出了八千两银子吗?
事实上,被逼着捐款后,镇国公跑到宫里向丽贵妃哭穷,说家里都揭不开锅了,陛下还逼着他捐饷银!
丽贵妃无奈,她还得倚靠陛下在后宫生存,于是动用了五千两的私房银子给父亲。
穷凶极恶的弘治帝居然偷偷留下了三千两,却坚持在账面上写道:镇国公捐款一万三千两白银。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风飘不到的角落,此事一度在后世成为了笑谈。
满朝捐款最多的当属叶家,他们敲锣打鼓地变卖了不少田产铺子,捐了整整十万两。
叶家的中心思想是,穷谁不能穷皇后,苦谁不能苦太子,该出手时就出手,总不能被镇国公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