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章 国债(1 / 2)

在明朝,对于商人而言,总体上尚算处于一个相对善意的环境之中。自朱元璋开国伊始,便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人放宽了诸多限制。

朱元璋深刻认识到商贾“以通有无”的重要性,其在民间与官府之间的物资交流和经济互通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征税政策上,明确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此规定彰显出对商业发展的适度扶持,且部分物品更是享有免税的优厚待遇,这无疑为商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税收环境。

然而,彼时深受传统“士农工商”等级观念的桎梏,商人在社会阶层中处于末端位置,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限制与约束。例如,在服饰穿着方面,被严令禁止穿着绸纱等高档衣物,仅能身着绢、布材质的服饰,以此彰显其与其他阶层的身份差异;在仕途之路上,商人自身入仕受到重重阻碍,与士大夫阶层之间仿佛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士大夫们以与商人结交为耻,双方交往存在着深深的隔阂。

但随着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商人的地位也随之大幅提升。起初,商人率先打破了明初的服制限制,他们的穿着变得日益奢华,与其他社会阶层在服饰上的界限逐渐模糊。随后,社会的婚姻观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人们不再过分注重门第之见,转而更加关注聘礼的丰厚与否。

而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更是首开捐纳之例,为商人入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自此,众多商贾世家的子孙凭借家族的财富与势力,成功踏入官僚集团,商人之家与官僚集团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官商一体的独特社会现象。

蒲州王氏便是这种典型的官商一体家族的代表。倘若说明朝的商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得愈发举足轻重,这一点在座的盐商们自是心中有数,不会存有异议。然而,崇祯帝给予他们“国之重器”这般至高无上的评价,却着实令他们诚惶诚恐,深感难以承受。

“陛下言重了,草民等实在承受不起!”梁文炳带头从座位上站起身来,神色慌张,毕恭毕敬地说道。

“草民不敢!”其他盐商见状,亦纷纷赶忙起身,躬身施礼,齐声附和道。

“哈哈,你们呐,”崇祯面带笑容,手指着这群盐商,开怀大笑道,“却也是太过小心谨慎了。朕是真心实意地觉得商人于国家而言至关重要,这‘国之重器’四个字,你们当之无愧,受之无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