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实战中,士兵们必须要迎着敌人凶猛的子弹和呼啸的炮弹坚定地行进,这就要求他们首先要克服内心深处“怕死”的本能恐惧。否则,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恐惧而退缩,转身向后逃跑,那么这种恐慌情绪就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同瘟疫般迅速在部队中蔓延开来,最终导致整个军队的溃败。
因此,那些能够站在队伍前排,昂首挺胸,踏着正步无畏前进的士兵,无疑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勇士。而激励他们奋勇向前的,除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外,还有战死后丰厚的抚恤金以及无上的荣誉。这些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激励,成为了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这也是为何崇祯在招募人民军士兵时,明确表示只要那些老实听话、淳朴憨厚的普通百姓,而坚决拒绝那些虽有百战经验但却沾染了兵痞恶习的老兵。因为他深知,对于一支旨在推行新式战术,强调纪律与服从的军队而言,士兵的忠诚度和服从性远比个人的战斗经验更为重要。
对于来自后世的崇祯而言,军队的训练无疑是重中之重,是打造一支强大军队的核心环节。自忠卫营成立之日起,崇祯便亲自督促李来亨、阎应元制定了详尽而严格的训练计划,并要求忠卫营全体将士务必严格执行,加强训练强度与质量。
其实,在古代传统的军事训练体系中,关于如何训练士兵的身体素质,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方法与理论。
崇祯起初还以为凭借自己来自后世的见识与知识,能够在这方面提出一些独特而卓越的建议,为军队训练带来创新性的变革。然而,经过深入研究与思考后,他却无奈地发现,自己所能贡献的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补充与细化罢了。
而后世与古代在军事训练上的显着区别,从单兵素质的培养来看,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上,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军事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在后世的军事理念中,一个优秀的士兵不仅要具备强壮的体魄和精湛的军事技能,还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复杂的战术指令,同时还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保持冷静与坚定。
“兵贵精不贵多”,这是一个几乎所有稍有军事素养的将领都耳熟能详的道理。然而,要打造一支真正的精兵,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无论是前期漫长而艰苦的训练,还是个人精良的装备配备,再到士兵们每日的饮食供应,这所有的一切最终都离不开雄厚的钱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