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水师大量战船桅樯折断,船帆撕成碎片,整个船队遭到重创,船只也都被吹散,“各船遂纷纷飘散至大担、浯屿、镇海、靖卫等处”,连施琅的座船也被吹到了广东潮州海面。第三次渡海攻台也因此失败。
施琅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但是,他点有点背。现在在福建生活过得人都知道,福建总会来台风,这下好施琅也赶上台风了,所以呢,只能被迫这个返回,到了这个第二次啊,一开始呢,确实没有遇到台风啊,遇到的是更恐怖的,遇到了没风的天气,船队根本无法航行,只能找地方休息,抛锚补充淡水,要说这个人倒霉呀,就是喝点凉水都塞牙,施琅几天之后再次出发?结果又遇到了逆风,只好又休息了大半个月才。再次起航啊,施琅觉得我不可能点儿一直背吧,,又遇到台风了,那施琅非常郁闷,最后他的旗舰甚至被吹到了广东潮州那边?朝廷一看这种情况。攻台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就暂且把施朗调回北京,这一放就是十八年。
施琅这三次攻台失败,看似都是天气的原因但是实际上也有人为因素。施琅自小在海边长大,自幼便随父亲从事海上的贸易活动,并且精通航海对于海疆气候也是了如指掌,所以我觉得施琅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气候另一方面而在于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施琅这几次的攻台队伍大部分都是投诚的官兵,他们的亲属一般都在台湾,所以官兵存在些许的顾虑,不能奋勇向前。二是各个部队基本都是东拼西凑的杂牌军,难以协调一致。再加上包括施琅在的所有将领基本上没啥权力,所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有种说法是施琅这几次攻台都有荷兰老毛子的参与,他们的意图很明显打下来这地就归我了,郑成功就白忙活了,这种汉奸的行为,施琅可不干,所以索性退兵了。
自古以来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而能让战争产生变化的,除了我们不能对抗的天时和地利还有我们可以把控的人和,人和把控好了,无不是古今中外的名将,而如果没有把控好那战争的胜负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