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讨伐阿睦尔撒纳的行动,简直就是一部“悲催的喜剧”。每次清军大张旗鼓地出发,结果却总是让人大跌眼镜,不仅没抓到阿睦尔撒纳,反而让准噶尔各部落对清朝产生了“不过如此”的轻视之心。
到了1756年12月,乾隆皇帝册封的绰罗斯汗噶勒藏多尔济、辉特汗巴雅尔等人,因为清朝推行盟旗制度让他们利益受损,竟然也举兵反叛,还攻陷了重镇乌鲁木齐。这可真是“后院起火”啊!
驻扎在伊梨的定边右副将军兆惠,一看形势不妙,赶紧带着少量清兵东撤。结果呢,在库尔喀喇乌苏的鄂垒扎拉图被叛军达什策凌所部围了个水泄不通。兆惠也是拼了,夜间率军突围,苦战后退至乌鲁木齐郊外。得知乌鲁木齐已经失陷后,兆惠只能继续向东“逃跑”,途中还遇到了内大臣雅尔哈善派出的800人援军,这才得以退回巴里坤。
阿睦尔撒纳一看机会来了,赶紧率部众回到准噶尔,与噶勒藏多尔济、巴雅尔等人举行会盟,那架势就像是要一举恢复准噶尔汗国似的。不过,他们的“好日子”也没过多久。
1757年3月,乾隆皇帝又派出了成衮扎布和兆惠,起兵4.5万人,兵分两路西进讨伐阿睦尔撒纳。这次可不一样,阿睦尔撒纳还和他的“恩主”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汗因为划界纠纷闹翻了。阿布赉汗一看形势不对,赶紧遣使北京表示归顺清朝,和清军相约协同作战对付阿睦尔撒纳。
这下阿睦尔撒纳可惨了,受到清朝和哈萨克联军的攻击,他根本支撑不住。到了7月,阿睦尔撒纳所部再次被清军彻底击溃,他的同伴噶勒藏多尔济被杀,巴雅尔也被清军骁骑营马甲海兰察抓获。
阿睦尔撒纳一看大势已去,只能带着残部20人慌不择路地逃入哈萨克中玉兹牧地,后又北逃到俄国,躲在托博尔斯克城堡。这时候他身边只剩下妻子贝姬和儿子邦杜克等8人,真是够凄凉的。
其实啊,从18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准噶尔就内乱迭起,前后有4000名准噶尔牧民越界逃亡俄国境内。俄国边境的官员也是“来者不拒”,这次阿睦尔撒纳前来寻求庇护,俄国人更是觉得找到了一颗极有利用价值的棋子。
不过呢,俄国人也是高兴得太早了。1757年8月,阿睦尔撒纳因为天花病死于托博尔斯克,享年35岁。他这充满争议的一生啊,就这么在异国他乡画上了句号。以他为代表的部分准噶尔汗国上层人物的复国迷梦啊,也就此化为泡影。至于末代准噶尔珲台吉达瓦齐嘛,他的下场可比阿睦尔撒纳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