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大唐:带着小公主去旅行> 第280章 探秘北黎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0章 探秘北黎村(1 / 2)

这次来海南度假,张平安计划明确,一是带小兕子她们放松心情,享受面朝大海的自由、自驾的生活,二是把探索体验海岛文化作为游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张平安他们几经波折,沿环岛旅游公路,自驾几十公里,终于找到了向往已久的东方市一个鲜为人知的古老村子。说起这个村子,虽不是什么网红景点,但它曾经是海南岛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和环岛驿道,异常繁华,承载着海南的历史与文化,彰显着当地原居民的无比骄傲与自豪。

这个村子叫北黎村,坐落在海南东方市西北郊,是一个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张平安他们刚走进村子,就遇见一位画家,正在画速写,上前与之寒暄交流得知,他是当地的一个画家,他是担心眼前这些古老的建筑,有朝一日因保护不利而突然消失,为保护这些建筑的原貌,他计划把这些骑楼原貌都画下来,可见北黎村的文化,在当地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一位本地大姐,一路热情的介绍着她心目中的北黎村,结合之前查阅资料得知,北黎村始建于汉代,最初名为长兴。唐、宋之后,海南原有居民被称为“俚人”,然后“俚”逐渐演变为“黎”,因该村是感恩县(原为广东省海南岛黎族苗族自治州西部,新中国成立后和昌江县合并为昌感县)最北边的黎族村峒,故称为“北黎”。

历史上,北黎村曾是海南西部的一个重要渔港。明代初期环岛驿道依然设有北黎铺。“五里一墟,十里一铺”,北黎铺因地理优势,人口流动量大,成为了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之地。明代初期环岛驿道的北黎铺设有铺位,成为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中心。到了清代,北黎周边沿海开始大兴盐田,海口、琼山、文昌等地的商人陆续落籍北黎,开盐田,办商号,使北黎村逐步走向兴盛。到了民国时期,这里逐渐发展为热闹的市墟,那些骑楼就是外来商家修建的店铺楼阁,当时商号、茶楼、酒肆、戏院等一应俱全,就连道路边也摆满了各种摊点。那时候的北黎村是海南西部沿海的商业重镇,数百年来,它是海南岛最重要的交通动脉。它承载了几代北黎人的辉煌与骄傲。

漫步北黎村老街,一幢幢骑楼建筑,令人惊艳与震撼。这些骑楼多为20世纪初期的建筑,原本用作商铺,上层则是居民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骑楼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破败,有些甚至已成为残砖断瓦,被贴上了“危房修缮,禁止入内”的警示标签。尽管如此,北黎村的骑楼仍然保留了南洋风格的独特美感,透过精美的结构和花纹装饰,依然能看出当年这里的繁华与盛景。

透过破败的骑楼,深入游学探究北黎村的历史,我对这个古老的村庄和骑楼有了全新的认识。走进一座挂有“北黎村博物馆”牌匾的骑楼,一层原为店铺,如今展示着骑楼的图文介绍,二层是供人们居住的地方,骑楼还有个后院,通往河边码头,方便漕运装卸货物。

展板介绍的最有名、最精美的骑楼,当属被誉为“北黎第一楼”的“颜氏民宅”,此楼高两层,宽约十米,纵深约三十米,大门为欧式风格的拱形门,立面造型特征为“中西合璧”,主要用了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屋顶,还有精致的护栏等建筑手法。远远看去,像一座城堡矗立在村道边。该楼由文昌籍颜姓祖先兴建,颜氏因盐起家,在北黎村开设过盐场。日军侵琼后,把该楼强行征用为日军的司令部,并在村内设立慰安所和劳工商行等;1950年,中共昌感县委、县政府迁到北黎时,此楼曾作为新中国昌感县政府的办公楼。北黎当年的繁盛,可见一斑。

林桂利、沈全利民宅,是北黎现存相联骑楼,桂桂利采用外飘式阳台,沈全利采用内嵌式阳台。骑楼后面有花园、围墙、码头。建造骑楼的杉木都是从外国运来的。

日侵琼期此处是日军一个分遣队的驻扎点。

北黎村的骑楼,还有一部分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建造的,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有明显区别。建筑设计上主要考虑实用性,立面处理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