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甚至提醒上面要重视数据的收集工作,这些东西未来将成为新的金矿,当然没必要为了收集而收集,而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之中就需要进行了。
其实按照世界的科技发展,从八十年代到未来,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
对了,这个数字化,和后世提倡的工业数字化不是一个概念,那是物联网时代全面数字化的概念,是包括了厂房、设备、加工过程到产品的全方位数字化。
而现在在搞的数字化,仅仅是针对产品和设计过程,甚至连生产过程都没有硬性的要求。
就好像国家前几年提出的“甩图板”工程,就是这个年代对工业设计数字化的一个尝试。
而其实同时还有一个没有大规模宣传的计划,那就是“甩信纸”的工程,这是华夏走向办公数字化的开端。
后世曾有人把这两项工程,叫做“双甩工程”,但因为使用的人不多,也逐渐被人遗忘。
甩图板工程其实是91年就开始的,但一直进展并不迅速,开始的时候仅在重点企业,以及大型加工制造企业里推广。
但太多条件的制约,让这个工程的进度一直都尽如人意,前世大概一直到97年前后,这个进度才逐渐加速推行了下去。
其中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无外乎三点,缺钱,缺人,缺自主软件。
九十年代是国内软件产业高速蓬勃发展的一个年代,这些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靠着一比一拷贝海外同类软件功能进行的开发,但是确实大部分都是自己搞的算法,自己写的代码,因为那些东西根本没得抄。
好多东西实在不清楚人家怎么实现的,就得通过反编译手段去看人家的汇编代码,再推导出算法,最后自己实现。
王旭前世曾经在一家开发CAD的公司工作过,他们的测试人员就是对比自己的产品和AutoCAD,人家画出来啥样,你画出来就得是啥样,否则,那就是错了。
确实没啥创意,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华夏第一批的CAD软件产品,九十年代初期,靠着“甩图板”工程的进度,还是卖了些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