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里的气候条件恶劣,昼夜温差大,降水降水,这对我们引入的微生物菌剂和植被的生长极为不利。”另一位专家补充道。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负责后勤保障的孙经理接着说,“这里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这会给修复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我们需要确保修复所需的设备、材料和人员能够及时到位。”
林宇认真倾听着大家的意见,眉头微微皱起。他深知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实际,我们必须逐一解决。交通问题,我们可以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商,争取他们的支持,开辟临时运输通道,确保物资的供应。对于气候条件的挑战,我们可以对微生物菌剂和植被进行适应性培育,提高它们的抗逆性。至于技术应用中的不确定因素,我们要加强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复方案。”
为了确保量子生物生物修复能够在当地顺利实施,团队决定在受灾区域内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田进行前期试验。他们在试验田中按照不同的方案施用量子生物修复剂,并设置了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土壤、水源和植被的变化情况。
在试验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日夜坚守在试验田旁,密切关注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顺利。几天过去了,试验田中的植被并没有明显的复苏迹象,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也没有显着下降。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修复效果不明显呢?”负责监测的小王焦急地问道。
赵博士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土壤和植被的状况,眉头紧锁。“可能是我们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考虑还不够周全。这里的土壤酸碱度、含盐量等因素与我们之前的试验环境存在差异,可能影响了微生物菌剂的活性和量子生物修复剂的作用效果。”
林宇得知情况后,立刻赶到试验田。他看着略显沮丧的团队成员,鼓励道:“大家不要灰心,遇到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