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边缘的一座现代化科研所内,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摆满精密仪器和复杂图纸的桌面上。赵飞扬和刘祖训站在一幅巨大的动车组列车构造图前,眼神中透露出对新挑战的期待。
“这动车组轴承可不简单,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以往接触的项目。”赵飞扬推了推眼镜,眉头微蹙说道。
刘祖训微微点头,目光紧盯着图纸上轴承的部位:“没错,高速、长时间运行,还有复杂多变的环境,每一个因素都像是一道难关。但这也正是我们发挥专长的机会。”
这时,科研所的资深机械专家王教授走了过来,他手中拿着一叠厚厚的资料,表情严肃:“两位,这是目前我们收集到的关于动车组轴承的基础数据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赵飞扬接过资料,快速翻阅着:“王教授,您说得对。我们得先深入了解其内部受力状态的具体情况,才能找到设计制造的突破点。”
在会议室里,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而又充满期待。王教授站在投影仪前,展示着一张张复杂的力学分析图。
“大家看,动车组在高速运行时,轴承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径向力,还要应对轴向力的冲击,而且由于轨道的不平整和列车的加减速,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刻都在变化。”王教授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小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教授,那我们目前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精确模拟这些受力情况呢?”
王教授思考片刻,回答道:“我们正在研发一套高精度的力学模拟软件,但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算法优化。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实地测试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刘祖训接着说:“我们可以先从现有的动车组运行数据入手,分析不同工况下轴承的受力规律。同时,与铁路部门合作,获取更多的实际运行参数。”
赵飞扬表示赞同:“对,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数据,我们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接下来,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数据收集、模拟软件研发和理论分析。”
在实验室里,各种先进的测试设备嗡嗡作响。赵飞扬带领着数据收集小组,仔细地分析着从动车组上采集来的轴承运行数据。
“这些数据波动很大,说明受力情况确实非常复杂。我们要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赵飞扬对小组成员说道。
而在另一个房间里,刘祖训和软件研发小组正对着电脑屏幕,紧张地编写着代码。
“这个算法一定要能够准确地模拟轴承在各种工况下的受力变化,哪怕是微小的差异也不能放过。”刘祖训眼神坚定地说。
模拟软件终于有了初步的成果,小李兴奋地向大家展示软件的模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