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货员说:“这里的社员不认化肥,只认农家肥,耕地也不多,一人才有几分地,他们开垦土地宁可种香蕉也不种稻米,因为离开河的地都干旱,担水浇田浇不过来。”
柳维嘉又到大队去问,大队干部说:“他们大队有6个生产队,300多户社员,1800多口人,只有1500亩土地,三季稻的亩产合计600斤,人均口粮是500斤,刚够吃。但是,农业学大寨中,各级都虚报产量,使我们这个大队1975年交公粮的任务是21万斤,总产90万斤减去21万斤,人均才分口粮360斤。好在大队有渔船,出海能买到粮食。”
柳维嘉打听明白了,那1500亩水田都是小亩,按公亩计算只有99万平方米,即99垧地。99垧水田产90万斤稻子,垧产9000多斤,证明此处的地在不用化肥的情况下能打这么多粮,如果用上化肥,垧产达到1万2000斤都没问题。于是她又问了稻种。
大队干部说:“1975年以前,这里的稻田三季亩产也就在300斤左右,后来用了中科院的杂交稻种子,亩产才翻番的。也正是那年,亩产达到了600斤,卖了21万斤稻子,把公粮指标提上去就下不来了,现在还用那个种子呢。”
柳维嘉研究过袁隆平的事迹,他的种子是不依赖化肥的,因为推广化肥还是75年以后的事。
她有主意了,如果包下这100垧地,用90垧种稻子,每垧投300斤化肥才5万4000元,能产出120万斤稻子来,产值是24万,40%收入是9万6000元,能挣4万2000元。拿出10垧来制苞米种,不用埋水管网了,只用水泵就可以灌溉,投上3万元就可以了。剩下的1万4买拖拉机和农机具,10垧地都实行机械化,能种两茬苞米,打10万斤原种,产值100万,40%就是40万。自己手里有20万,够雇工周转的了,这样一年就能挣40万,还上20万,还剩20万。
打定了主意,她便找大队书记谈判了。
大队书记听她说能保证交公粮,还保证每人口粮增到520斤,并且生产费用都由她出,有些不相信。但看她有吉普车,又拿出了省级农科院的文书,便信她了。
她提出的条件一是农忙时的劳力由大队组织,做到招之既来就行;二是免费给她解决实验、住宿的房子,为她们三人安排吃派饭;三是保证电力供应。
大队书记说:“这里的习俗是女人下田干活,在家种菜,男人出海打鱼挣钱,我能保证有300个妇女天天上工。不过,第四季要种油菜了,这个地能不能让队里种一茬,全大队的人吃油和菜都靠这一茬呢,这个要解决了,你们就成了百姓的朋友了,办啥事都好说了。”
柳维嘉答应只给他们90垧地,并且帮她把10垧地改成旱田,她要搞实验。
双方谈妥了,签了协议,大队把空置的知青集体户给了她们。她开始去三亚踅摸买拖拉机和农机具了,并要顺便去国家农科院制种站看一圈,看他们那里还能提供什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