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筹集水利工程所需的资金和物资,朝廷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一方面向富户和商人征收水利税,另一方面鼓励百姓们自愿捐献物资。各地的百姓听闻是为了兴修黄河水利,纷纷响应。在一个名叫清平镇的地方,有一位老农夫,名叫李大山。李大山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毫不犹豫地将家中储存的粮食拿出一部分捐献给了水利工程。他对前来征收物资的官员说:“俺知道黄河水患的厉害,这水利工程是为了俺们老百姓好,俺出这点儿粮食算啥。”
随着资金和物资的逐步到位,黄河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工地上热火朝天,数以千计的劳工们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挖掘河道,有的在搬运石块,有的在修筑堤坝。劳工们大多光着膀子,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的脸上却带着希望的神情。
赵禹在工地上来回巡视,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他看到一位年轻的劳工,名叫王石头,正吃力地搬运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王石头的肌肉紧绷,牙关紧咬,但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倔强。赵禹走上前去,帮他一起抬起石头,对他说:“小伙子,辛苦了,但这水利工程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值得我们拼尽全力。”王石头擦了擦汗水,咧嘴笑道:“大人,俺知道,俺会好好干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一次,突然遭遇暴雨,刚刚修筑好的一段堤坝被洪水冲垮了一部分。赵禹心急如焚,他亲自带领工匠们冒雨抢修。他们在泥泞中重新堆砌石块,用沙袋加固堤坝。赵禹的脸上满是雨水和泥水,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他大声地鼓舞着众人:“大家莫要灰心,这只是一点小挫折,我们一定能战胜洪水。”
除了黄河,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也在兴修小型的水利灌溉工程。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林伯的老者,他在村里德高望重。林伯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对水利工程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带领着村里的年轻人们,挖掘沟渠,修建水闸,将附近的湖水引入农田。
林伯指挥着年轻人们,他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却充满了力量。他说:“这沟渠的挖掘可有讲究,要顺着地势,这样水才能顺畅地流到田里。”年轻人们认真地听着林伯的话,按照他的指示进行挖掘。村庄里的妇女们也没有闲着,她们为劳工们送来茶水和食物,在一旁为他们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