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平不是港商,没有提出用美元结算,显示出了合作的诚意,恐怕下面的人听到英豪要求那么多,就不止是闭嘴冷场那么简单,甚至都有可能直接站起来,问赵平“有没有睡醒”。
这种冷场的背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完全不相容。市场经济之下,需求方是甲方,是“金主爸爸”,但计划经济下,生产商才是皇帝,买货的是“孙子”。
说得难听一点,内地的很多企业已经被惯坏了,越是有技术能力的企业,被惯的越厉害。根本不愿意接受需求方的任何约束,也不愿意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内地改开的过程中,为什么很多的企业经营困难倒闭了?原因肯定很错综复杂,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调配资源的机制已经改了,很多企业还习惯于老的思维,自然就被淘汰了。
赵平北上之前,与陈兵曾经深入讨论过,对内地的现状已经有了充分的心里准备,对于讨论会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其实是早就有心理准备的,脸上完全波澜不惊。
在内地要建立起英豪的供应链,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陈兵和赵平从来没想过能够通过一次讨论会,扔出美元订单,就能让内地的企业蜂拥而至,纳头便拜。
陈兵与赵平早就达成了共识,内地的供应链可以慢慢的搭建,但每一个被纳入供应链的供应商,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对供应链的严格管控,才是英豪的第一原则。
赵平这次北上是带着六个工厂,3亿美元的投资规划来的,此前的投资谈判,也都是一直在与官方进行洽谈,而且洽谈的也是十分的愉快。
英豪如果只是想与内地的潜在供应商,建立起合作的渠道,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与官方进行洽谈,然后由官方来指定与英豪进行合作的机构。这一定是内地最欢迎,也是表面效率最高的路径。
但如此一来,与英豪进行合作的责任方,就变成了官方,那些具体的合作机构,也只是为完成官方不止的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真正受英豪管控的。
也正是因此,在产业合作方面,英豪才采用“讨论会”的方式,直接与潜在合作机构直接进行面对面,而将官方只放在旁观和协调的位置,就是为了掌控合作中的主导权。
赵平在北上之前,在陈兵那里已经接受了充分的心理建设,在“讨论会”结束离开之时,一脸的云淡风轻,毫无受到挫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