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上!那个叫东泽豹的贼首之言不足信,东夷明日之草集不足去也!竹竭那个冒失鬼不过是出了一斗(注一)的精盐就被人盯上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被祁连叫来聚在火坑前商议的两人中,易老头坚决地劝阻着道。
看着怒目圆瞪的易老头,祁连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转向一边看起来还在沉思的柳鞅。
而后者旁若无人地站起来来回踱了几步后,又突然坐下来拱手道,“臣柳鞅以为但可一试,主上托鞅察看周围可供农稼之地,鞅已呈报详情于主上,不复赘言。臣所虑者,二十石粟米即使照主上您的想法只留一半做此季之种,十石粟米播种亦须至少百亩(注二)平整之地,而如今再过半月,春三月(夏历,为现在的阴历)即去,最后的四月播粟之日前,未有充足人手,臣恐误了农时。这季颗粒无收呀!”
柳鞅有些急切地说完后,连易老头都没什么可继续劝的了。
没错,农时,贯穿整个封建农业社会,一切生产生活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标准,也是现在悬在祁连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
若是祁连没得到那二十石粟米还好,他这一年看天赏饭,能吃一天肉是一天肉,实在不行再想办法。
可自从缴获了这批珍贵的粮食,盯上它的就不止祁连一人了,如果有的选,谁也不想空手面对未知的未来。
而祁连前身的模糊记忆和农业专家柳鞅都告诉他,其实按照农时,就算现在抢种都已经稍嫌晚了,并且已经冒着减产风险了,一般在蓟国、燕国,水热条件不如邢卫,播种时间才是三月到四月。
而邢卫多是赶在二月下旬就种下去粟米种子了,三个月后五月左右就刚好赶在不利于粟米生长发育的高温夏季前收获,留种到九、十月份准备下一季播种。
目前邢卫之地之所以会晚了一个月种植,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为赤狄和白狄还有很大一部分部族是游牧生活,此时的二月才开始陆续从冬牧场游牧迁徙进入春牧场,三月才能抽空聚集起足够数量的部众来监督弹压邢卫等地的农奴集体春耕劳作。
对于西边戎狄来说,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远比冒风险才能多收的一季粮食有意义的多。
所以,就这个时间点,一百亩地听起来不多,因每亩需要可是即使刀耕火种,祁连想要在十五天,最多不超过二十天的时间里,在这火石岗上平整出一块好地也是绝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