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目光炯炯说道:
"当初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各国商人纷至沓来,大汉的威名也得以传扬四方。我大明国富民强,物产富饶,生丝、茶叶、瓷器在海外广受欢迎。只要解除海禁,打通海上丝绸之路,也会财源滚滚。”
禁海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种种弊端已经显现无疑了,但是解除海禁会带来什么不可预知的后果?
朱元璋陷入深深的犹豫。
他是个皇帝,但骨子里是个老农民。
只有脚下踩着坚实的土地,仓里堆满黄澄澄的谷子金灿灿的麦子,心里才能踏实,睡觉才能安稳。
他穷怕了,饿怕了,芒鞋竹杖四处飘泊苦怕了。
他过够了那种衣食无着的日子,更不希望子孙后代过那种日子。
他年轻时的理想——
娶个丑妻,生七八个儿子,养三四头牛,名下有一百亩地,吃喝不愁,这就是神仙的日子。
如今他做了皇帝,脚踏八千里的锦绣山河,依然想着将自己的土地牢牢圈起来,容不得任何人来染指。
茫茫大海,遥远的异国,太飘忽了,太不着调了。
开放海禁,容许那些歪眼斜鼻奇形怪状的蛮夷自由通商,这对朱元璋来说,实在太难了。
朱元璋眼神闪烁不定,时而踌躇,时而坚定。
朱允熥仿佛看透了他的心事,继续说道:
"欲知山中事,先问打柴人。海上来钱并不比地上来钱慢,很多人在海上就赚得盆满钵满的。在他们眼中,大海里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财富。"
朱元璋问:"你这是在说谁?"
朱允熥答道:"这样的人很多。陈祖义就是其中一个。他靠着几十条小破船起家,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海上帝国,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财富。"
朱元璋冷冷一笑,“那又怎么样,他最终还不是得向咱俯首称臣。”
朱允熥:"陈祖义在走投无路之际,选择了向朝廷投诚,这正是他的精明之处。
大明有富饶的物产,陈祖义有销往海外的门道。
孙儿曾答应他,只要他帮朝廷打击倭寇,便替他请封!"
"封他什么?"
"马剌加王。"
朱元璋眼睛瞪得滴溜圆,"你说什么?封王?凭什么?"
"凭他在南洋的实力。马剌加扼万国商路,却远在万里之外,没有陈祖义强占,定然有别的什么人强占。不过是一纸敕书,借花献佛而己,朝廷损失了什么?
陈祖义愿意为朝廷效力,孙儿也觉得他很有价值,就把他带到南京来了。爷爷能不能赏脸见一见他?他也曾是大明秀才,如今肯改邪归正,也是一件好事。"
朱元璋看向朱标:"标儿,你觉得呢?"
朱标道:"儿臣觉得允熥言之有理。父皇如果懒得见他,儿臣见见他好了。可行则行,不可行则不行。"
朱允熥眼巴巴地望着。
朱元璋沉默良久,最终缓缓开口道:“此事事关重大,咱还需好生思量一番。过几日再议吧。”
夜色渐深,朱元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深知海禁政策已不适应当今局势,但内心的担忧仍如阴霾般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