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上使以为皇帝陛下会册封绫原君吗?”
“册封谁都行,关键是听不听话。本使就非常赞同仁穆大妃对于抗击后金的观点。”
柳正勋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幽幽的说:“有些人不想和后金开战。”
周宁哂然一笑道:“那王位更应该让有德之人居之。你们若是畏惧后金军队,我大明可以派兵过来支援,只要保证军需粮草的供应就行,军饷由我们自己解决。”
从辽东逃往边境的流民多达十几万人,至少能从中抽出过万壮丁,再加上明军残部,拼凑一支两万人的军队不是多大难事儿。
这两万人的军饷用贸易税收来解决,毛文龙在另一个时空就这么干过,效果还不错,所以周宁自信也能办到。
真正的问题是军需粮草,从明朝运过来的成本太高,哪怕掏空朱由校的私房钱也撑不了两年。
朝鲜的粮食产量不高,勉强够养活他们那点军队,要再额外负担两万人的军粮,就有许多百姓得挨饿。
好在紫禁城里有很多发芽的土豆,朝鲜的山地资源也丰富,两者相结合就可以多产一些口粮,或许能避免出现大规模饥荒。
另外山海关的铸炮厂也需要赚钱不是?来朝鲜开个分厂就行了,顺势把军工集团发展起来。
大战一起肯定会严重消耗朝鲜的国力,百姓免不了遭殃,可这也是清洗旧势力的绝佳契机,为构建新制度铺平道路。
后金在辽东的局面正日渐恶化,即便分兵攻打朝鲜也使不出全力,周宁对取得最终的胜利充满信心。
待到战事结束,想必朝鲜已被打成了废墟,全新的统治阶级正好登上历史舞台。
届时无论明朝的农民起义打得多激烈,周宁都有坐上牌桌收拾残局的实力。
柳正勋不排斥明军进入朝鲜,他甚至很期待中朝联军一起御敌,毕竟二十多年前有过这样的成功经验。
壬辰倭乱后有的官员家破人亡,从此被淘汰出两班阶层,有的官员则一步登天,时至今日仍身居高位,造成这些官员不同境遇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当年有没有抱上明军这条大腿。
人都习惯于路径依赖,柳正勋也不例外,他感觉明军入朝参战是一个机会,抓住了就能飞黄腾达。
和周宁做一次交易就能获得正四品的官位,那何不一直跟着干呢?也许用不了十几二十年便有机会跻身中枢。
这种诱惑实在太大了。
“上使大人,在下冒昧进言。”
“柳兄不用这么客气,本使正想听听你的意见。”
柳正勋的眼神一凛,沉声道:“绫原君最怕得不到大明的册封,上使不妨和他单独谈一次,他应该会答应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