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无论在哪个年代,消费理念都是刚需。
有钱的时候,大把的花销,没钱的时候或者收入降低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消费需求,而是花钱的额度有所谨慎,花钱不再大手大脚而已。
小酒馆消费平民化,反而让更多的人找到了欲望倾泻口,再加上蔡经理会来事,这生意也就自然红火了。
酒馆生意火热,对应的就是小酒馆对酒水的需求增加。
蔡经理第二次让苏木去拉酒,就给了他50块钱。
言外之意是并不打算用每次拉酒的钱去折算板车的价儿。
苏木也听之任之,但内心的感激之情,又再次递增了不老少。
患难见真情。
有时候人与人的相处,就在于细节之间的互相体谅。
几十年后,这种交际行为属于高敏感人群的换位思考方式。
这一刻,苏木与之同频了。
有种同类的错觉。
今天天儿有点阴沉,苏木又跑了一趟牛栏山。
这一周,只要没有特别吃时间的大活,苏木就会去牛栏山晃悠。
实际是打着幌子,用空间里的那些钱囤酒。
牛大叔那边的窖藏已经明显开始吃紧,上次就带着苏木去了村里又一家小作坊拉的酒。
这个年代的生意人也是手艺人,酒品不过关,宁可断了供应也不会坏自己名声。
这个小作坊的酿酒师傅据说是牛大叔父辈没列入门墙的挂名弟子家传下来的,苏木对酒的认知就是冲喝辣。
但他相信牛大叔这个人。
或许就是因为不是自己酒坊的货,每一次装车的酒,牛大叔都是亲口尝过,点头后才结算费用。
而且每斤的价格降到了8毛。
苏木为此,也特意攒了些票子,让苏迎军帮忙从军人服务社买了两条大国防。
一条留着自己备用,一条送给了牛大叔。
牛大叔也是个讲究人。
这趟苏木去拉酒,他监督装车后,非要让苏木再跟他回一趟自个的酒坊。
给苏木搬了一坛子老酒。
看着坛子外面的土灰,显然是上了年份的。
礼轻情意重,或许这礼,还不轻呢。
依旧是坐着公共汽车回了城。
苏木找了个没人经过的胡同,再出来的时候,已经又是板车加一缸酒的配置了。
这一周的时间,苏木顺来的小钱钱花了一小半。
每次都是三缸起步,回城顶多一缸,有的时候小酒馆没要酒,他就是单纯攒起来。
现在已经有密密麻麻两层的大缸摞在空间三合院的东南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