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间,春意渐浓,莫斯科郊外的铁轨两旁,不再是冬日的肃杀,而是生机勃勃。
火车缓缓驶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形态各异的村庄,它们散落在葱翠的草原上,木制的农舍涂着鲜艳的色采,与中国的农村截然不同,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游哥,我们那边几乎都看不到木屋了,没想到这边还有很多。”小四他们也很好奇。
“看样子是放东西,住人应该冷吧?”李后亮他们也都看的津津有味。
周游一边看,一边查资料。
“这里的木屋,和我们认为的木屋不一样,建造的木头都是重型木,松木能保温,并且这些尖顶不积雪,能很有效的防止大雪压垮房子。”
周游现学现卖:“最主要的是,冬暖夏凉哦。”
“游哥懂得真多。”
“以后我们农庄也搞木屋试试。”
旁边的人顺势吹捧道。
这其实就是每个人的习惯,有些人看到不一样的,也就看到了,感叹一下也就抛之脑后。
有些,像周游这样的,比较好奇的,会稍微查一下,到底是什么情况。
一般来说,这么多年,形成的房屋结构,大都是适应环境的,不然早就被淘汰了。
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欧洲那些童话,总是提到小木屋了,
在森林里,遍地都是木材,还有什么比建造小木屋,更方便更实惠的手段了?
随着列车的前行,窗外的风景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
一群群马匹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偶尔抬头望向疾驰而过的火车,它们那自由不羁的眼神,让人感到一种与工业文明截然不同的自然气息。
俄罗斯特有的桦树和松树排列成整齐的林带,与远处起伏的山峦相得益彰,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偶尔在路过高山的时候,还能看到一层白雪覆盖。
不久,列车穿越边境,进入了波兰的地界。
这里的湖泊星罗棋布,水天一色,偶尔有几只天鹅在水面优雅游弋。
波兰特有的红瓦白墙小屋,掩映在绿意盎然的树木之中,宁静而安详。
周游记得波兰这个国家,也是因为历史,二战的历史。
闪电战,第一个被攻破的国家。
就这样留在了周游的记忆里,不过这个国家后来,好像存在感不强,不知道怎么回事。
再往西行,德国的乡村小镇开始出现。
哥特式的教堂尖顶刺破天际,古朴的石桥跨越在潺潺的小溪上。
小镇上的居民穿着随意,他们或在街边的咖啡馆闲聊,或在团锦簇的园中忙碌,脸上也看不到忙碌和紧张。
这些小镇仿佛时间的胶囊,将历史的痕迹完好地保存下来,与中国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