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绵和牧野深知,手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而教育则是开启这扇大门的关键钥匙。于是,他们决定将猎户村的手工艺品技艺通过教育的途径,传播给更广泛的人群。
他们首先从本地的学校入手,与村里及周边村镇的小学、中学达成合作协议。在学校里开设了专门的手工艺品制作兴趣班,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江绵亲自编写了适合孩子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片为主,讲述猎户村手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简单的木雕、刺绣基础技巧入门。例如,在木雕部分,会先教孩子们认识不同的木材,像质地较软容易上手的桐木,然后教导如何安全地使用刻刀,从简单的线条雕刻开始练习,如刻一朵小花或者一只小动物的轮廓。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牧野带着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走进课堂,向孩子们展示这些作品是如何从一块原材料逐步变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的。孩子们被这些精美的木雕和刺绣深深吸引,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光芒。在兴趣班的课堂上,他们积极地拿起工具,在老师和工匠们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创作自己的作品。有的孩子在木片上刻出了歪歪扭扭但充满童趣的星星和月亮,有的孩子在绣布上绣出了色彩斑斓的简易图案。尽管这些作品还很稚嫩,但其中蕴含的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对手工艺的热爱却让人感动。
随着本地学校兴趣班的顺利开展,江绵和牧野的目光放得更远。他们开始与城市里的中学以及职业技术学校联系,希望能够为那些对艺术和手工艺有兴趣的青少年提供更深入学习的机会。他们在城市的职业技术学校设立了猎户村手工艺品制作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复杂工艺技巧的全方位教学。例如,在木雕工艺教学中,深入讲解木材的干燥处理、雕刻图案的设计原理、不同雕刻风格的特点以及如何修复和保养木雕作品;在刺绣课程里,除了教授各种针法,还介绍不同丝线的材质和用途,以及如何根据图案选择合适的针法和丝线颜色搭配,使刺绣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同时,他们还组织了手工艺品制作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邀请各地的青少年来到猎户村,亲身感受这里的手工艺文化氛围。在夏令营期间,孩子们住在猎户村村民的家里,与村民们一同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白天,他们在工坊里跟着工匠们学习手艺,从清晨到傍晚,沉浸在木雕、刺绣的世界里。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老人们讲述猎户村的传说和故事,了解这些手工艺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一次冬令营中,有个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一开始对刺绣不屑一顾,觉得这是女孩子才做的事情而且又枯燥又难。但在工匠师傅的耐心教导下,他逐渐被刺绣的魅力所吸引,开始认真学习针法,最后竟然绣出了一幅精美的小挂件,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到城市,成为了学校里宣传猎户村手工艺品的小使者。
江绵和牧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还将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领域。他们与多所大学的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开展合作交流项目。一方面,邀请大学的教授和专家来到猎户村,为村里的工匠们举办讲座和培训,内容包括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色彩学、材料学等前沿知识,帮助工匠们拓宽视野,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设计水平。例如,在一次讲座中,大学教授讲解了如何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手工艺品图案,这让工匠们大开眼界,一些年轻的工匠开始尝试学习使用软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