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刘庆森夺取指宿市及周围的五个村子,得到了多个小码头。
又用了两天,战线推进进入了鹿儿岛县鹿儿岛市,驻扎的一个不满编中队总计近300名稍作训练的士兵被轻易击溃。
不过这些都是征召的本地人,又是在城市里作战,崩溃后很快又自发进行抵抗。
虽然只剩下200人,但警察、青壮平民的加入,兵力反而增加到七八百人。
不过他们极度缺乏武器,被当做古董的火绳枪、燧发枪都翻了出来,甚至弓箭、武士刀、自制长矛也用上了。
所以巷战的难度反而增加了。
见此,汤潇逸没有着急巷战,而是让刘庆森转头攻占了附近的炮台。
炮台并没有步兵辅助防守,轻而易举就被夺取了。
不过这里只有几门老式克虏伯岸防炮,非常老!老到闵军上下都不认识。
“克虏伯C64型24磅野战炮,口径150毫米,射程5000米,采用的横楔式炮闩较为脆弱,同治年间曾进口过。”
“克虏伯C61型24磅野战炮,参数及炮身和C64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采用了瓦伦多夫式炮闩。”
“这门是克虏伯C64型12磅野战炮,口径120毫米,与24磅炮相比口径略小,射程4800米。”
“普丹战争、普法战争都曾被使用过,同治年间湘军、淮军、楚军都曾进口过,因为太重,主要用于岸防。”
李和看到这些倒是有些亲切,毕竟他以前见到过。
汤潇逸咂了咂嘴,同治年的历史不长也不短,他不太清楚。
但普丹战争是1864年,现在是1895年。
足足31岁的大炮,比他年纪都大!
怪不得还长着前膛炮时期的炮身呢。
同时期英法都还在用前膛炮,后膛炮因为气密性等原因还没有成为主流。
哪怕是1870-1871的普法战争,亦或者是普丹战争同时期的南北战争,阿美丽卡和法军的主流火炮都是前膛炮。
克虏伯虽然开始搞后膛炮,但炮身风格还是有浓厚的前膛炮遗留。
“射程只有5000米?”
刘庆森不难的踢了踢这门炮,厚重的炮身显示着他的重量,这炮肯定很难机动。
实际上这门炮放列重量超过6吨,行军重量超过8吨。
而淮军装备的克虏伯C80式75毫米野战炮射程就已经达到了6000米。
放列重量840公斤,行军重量1840公斤。
要是山炮则更轻,射程也能够到5000米范围。
“可惜了,看起来是挺威武的,没什么用。”
刘庆森下了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