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噔。
正当此时,一阵脚步声顺着楼梯传了上来,待到二人抬头看去之时却见温老爷当先走了上了。
“世伯,好久不见。”
“昌源,你与老夫确有两三年未曾见过了。”
锦衣中年率先站起,其后温老爷亦万分亲热地回应起来。
其后又是一番规程,两人便于桌边落座,而那老者则规规矩矩地站在了锦衣中年身后。
“刘掌柜,你也坐吧,打了几十年交道,怎跟老夫还客气起来了。”
“刘叔,世伯不是外人,您也坐吧。”
“谢东主,谢温老爷。”
这锦衣中年名为谭昌源,其人十四五岁便中了秀才,可谁知后来却一直科场不顺,待到三十余岁也就熄了心思专心打理家中生意。
这样的情况在世家大族之中甚是少见,哪怕天资再差却也能混个举人捐个官身,如他这般的绝对可以称得上凤毛麟角。
你道为何?
自隋朝开始科考距此时已过了千年,而圣人之言拢共也就那么一些,其中诸般变化早已被人研究得通通透透。
家境差些的还需凭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参悟,而世家大族的子弟却可凭着银钱攻势延请名师。
若说得通俗一些,大抵可以称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
“世伯,我此次前来是向购些货物。”
一番寒暄客套之后,谭昌源将自己的来意说出,而温老爷则在听后愣了一下,似是完全没有想到其来意竟是这般。
据他所知,早些年发往东、西、南三洋的商船多达数百艘,而这几年除了东洋这边还由郑家我维持着十余艘左右的数量,西洋、南洋那边却是一十之数都难以维持了。
如此一来,漫说谭家这般做海上生意的,便是他温家这般生产棉布的也只得大幅缩减织机数量,将家业重心再次转到种地上。
可话说话来,棉布生意来钱是真的快啊,所以温老爷在那一愣之后便立刻问道:“海上的买卖又能做了?”
“不好说,小侄在南洋寻了个门子,至于得不得用却需先看看这一趟的成效。”
听到这话,温老爷虽然非常好奇,但他也知道对方绝不可能透露其中分毫,于是他便主动问起了对方所需货物的品种和数量。
半晌之后两人谈妥价格,可当提及交货日期时却生出了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