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伤亡百余人,其中赤水军战兵并不多,不过杀的陇州牙兵不少,大半是猝不及防之下,死在巨石之下,余下的也有一些死在赤水军的冲锋之中,但是不算特别多。
对于如何治理陇州,张延礼也很头大,准确的说,是如何治理将来攻下来的中原各州县。
陇右道的各州,都是被张延礼攻打下来,原先这里是一片白纸,可以让张延礼任意安排,所以他治下的十七州虽然不算富裕,但实际能发挥出的民力非常多。
很多时候,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对也不对。民心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唯独民力可以计量,可以使用。
民力这东西,最简单的一点,统治者可以征多少兵,可以收多少粮,还能保持内部的稳定不出乱子。
如果张延礼治下只有十万人,但是他能征召一万兵,一年可以收缴十万斛粮,同时如果另外一个势力,他治下有一百万人,同样只能征召一万兵,收缴十万斛粮,那其实两者的实力是一样的。对方并没有因为治下更富裕而有更强的国力。
如何最大限度的征召民力,是每个统治者需要关注的事情,压榨也好,更有效率的收取也罢,那都是本事。
比如说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下,是门阀庄园地主的经济模式,所以统治者只需要与门阀达成一致,就可以轻松控制国家,但这种制度的生产力很低下。而且因为这些高门士族掌控大部分的生产资料,侵吞国家的税收人口,所以国家的民力很弱。
千年后,随着教育和制度的完善,可以动员每一个老百姓,那是真的可以靠在每一个基层组织上进行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民力和国力。
晚唐时候,是另外一种局面,世家大族的崩溃破灭后,已经不是大庄园地主经济。尤其北魏冯太后均田制,西魏宇文泰在此基础上实行府兵制,能最大的限度的收税和征兵。后来的北周隋唐都是靠着不算富裕的关陇地区,大败几倍人口的河北山东地区,并吞天下。
但均田制瓦解后,府兵制也逐渐崩溃,中唐以后,朝廷就已经没有这个基本盘来最大限制的利用民力。
晚唐是另外一种局面,府兵制崩溃后,代替他的是募兵制。
均田制的崩溃后,出现了土地兼并,关内道这边,其实土地兼并不算严重,但麻烦的是,因为战乱问题,能稳定控制这些土地的其实是新兴的大小军头。
普通百姓其实一直是待宰的羔羊,是压榨的对象,区别无非是谁在他们上头压榨他们。
如今掌控武力和经济基础的是底层武夫,这些底层武夫其实是一个个小地主,有些人甚至某些家族世代为兵为将,既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甚至还有一定的学识水平。
偏偏这些武夫的风气极差,本来就是刀口上混日子,死亡率极高。这些人冲动,易怒,胆子大,可以说是无法无天。
如果说以前的府兵制,是一群还能控制的武夫集团,那晚唐募兵制的牙兵,就是一群完全失控的武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