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社会万象> 第2章 太阳能电池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太阳能电池篇(1 / 2)

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以下是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光电效应的发现: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A.E.贝克雷尔首次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光照射到某些物质表面时,会产生电流。

2.早期太阳能电池的发明:1883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弗里茨在锗片上镀上一层硒金属电极,建立了第一块光伏电池,但其转换效率只有1%,而且成本极高。

1.硅太阳能电池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第一种硅太阳能电池。他们将硅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形成了一种能够更高效地转换太阳能的太阳能电池。这种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较高,成为当时最常用的太阳能电池。

2.多结电池的研制:1989年,研制出了多结电池。这些电池堆叠了非常薄的不同材料层,以从太阳捕获更多的能量,使它们成为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电池板。

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钙钛矿是一种因其光伏潜力而成为最近头条新闻的材料,已经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凭借其独特的晶体结构,钙钛矿使串联电池(结合硅和钙钛矿层)的效率达到30%以上。

1.太空应用:太阳能电池的第一次主要应用是在1958年发射的先锋一号卫星,使其成为太空中第一个太阳能驱动的物体。

2.地面应用: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太阳能电池板的采用在缓慢蔓延,特别是在电力线路不切实际或成本过高的偏远地区。例如,广播和电视塔、气象站、卫星地面站、灌溉泵、海上石油平台、灯塔和浮标都开始依赖太阳能。在发展中国家,太阳能技术为偏远的村庄带来了电力,使照明和疫苗冷藏等基本服务成为可能。

1.叠层电池技术:叠层电池,也被称为光伏电池的终极技术,通过将多个不同材料的光伏电池单元垂直堆叠在一起来实现高效利用太阳能。每个单元都具有不同的带隙宽度,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这种叠层设计,叠层电池能够同时利用不同波长的光线,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2.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未来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半导体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当太阳光或其他光照射半导体的PN结时,就会在PN结的两边出现电压,叫做光生电压。具体来说,当光照射到PN结上时,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半导体内部P-N结附近生成的载流子没有被复合而到达空间电荷区,受内部电场的吸引,电子流入N区,空穴流入P区,结果使N区储存了过剩的电子,P区有过剩的空穴。它们在P-N结附近形成与势垒方向相反的光生电场。光生电场除了部分抵消势垒电场的作用外,还使P区带正电,N区带负电,在N区和P区之间的薄层就产生电动势,这就是光生伏特效应。

太阳能电池是由两种半导体材料构成的:有电子空穴的P型半导体及有多余电子的N型半导体。这两种材料经过处理可以在形成P-N结。P-N结周围覆盖一层的金属电极连接在外界负载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过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