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6月20日至22日之间。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文明。人们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四季更迭,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在每天的黄昏时候观察北斗七星,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例如《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夏至在古代不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并形成了一些有意思的习俗。例如,在夏至节,有“夏至尝新”的习俗,此时“芒种”刚过,在夏至时品尝用新收割的粮食制作的食品成为一种节俗,这是欢庆丰年的仪式性活动。此外,夏至节的节日食品很丰富,除了凉面、馄饨之外,民间流行的夏至节日食品还有豌豆糕、乌饭、红枣烧鸡蛋等具有滋补作用的食品。夏至还有夏至颁冰和夏至放假的习俗。颁冰,即赐冰。夏至这一日天气炎热,古代百官会得到一日的假期,皇帝还会将冰和酒赏赐给群臣消暑。在宋代的时候,夏至假期甚至长达三天。官员们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消暑。夏至还有赠彩扇和香囊的习俗。辽代的夏至日被称为“朝节”,妇女之间互赠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以驱蚊抑臭。夏至称重的习俗也是古代的一种传统,现在夏至称重的习俗很少了,不过古时候缺医少药,一旦生病就难以很快痊愈,人们对夏至称重情有独钟。这也寄托了人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称重时,男女老少一个挨一个排队过秤,还有人报重,场面十分热闹,就像过节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至的一些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但夏至作为一个节气,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夏至时节,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汗,消耗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此时,煲一些营养汤来调节身体是非常必要的。
冬瓜排骨汤:冬瓜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的功效,排骨富含蛋白质和钙质,两者搭配在一起,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绿豆汤: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的功效,是夏至时节最受欢迎的汤品之一。可以将绿豆与冰糖一起煮成绿豆汤,也可以加入一些百合、莲子等食材,增加汤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荷叶冬瓜汤:荷叶具有清热解暑、利湿消肿的功效,冬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两者搭配在一起,不仅可以清热解暑,还可以利湿消肿,适合夏至时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