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南适合的政策,放到南汉不一定就合适,所以王叔,我们还得与日俱进。我个人建议,你可以多了解一些南汉的情况,重点是在占领南汉后,如何顺利地实行军事管制。”
这算是画了一个大饼,王洵不动声色的接下这个建议后,说道。
“少峰的南下策略,我多少了解一些,虽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真髓,可既是你们三兄弟定下的大计,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全力支持。”
王洵随后提到,在得知陆少峰的出海造舰计划后,他已在家族内部决定,将在阳州另建一个大型的造船厂,要研制五百吨以上的大船。
“少峰,除了军管会的工作,思来想去,造大型的船只可能你们比较看重的,所以才有了这个想法,也算是为你们探探路积累一些经验。”
阳州靠近大江,能通行千吨以上的大船。王洵还雄心勃勃地提出造千吨大船,希望能从陆少峰这儿得到技术上的支持。
“哈哈,王叔,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话还真是说对了。前些天跟老二他们聊天时,苏浩这小子还跟老二争一个海军元帅的位置。结果还是苏浩赢了,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既然是家常式的闲聊,陆少峰就将之前几人关于海军的争论这事,当成一个笑话说出来。最初,其他人还不明白为什么是苏浩争赢了,听到最后才都哈哈地笑起来。
“小浩这人,还真是后生可畏。不过他说得对,子强是要当统帅三军的,哪能跟小浩去争一个海军元帅的位置。”
张轼适时地给王洵拍上一记马屁后,又说道。
“我们张家、王家,确实要将眼光放长远一些。王兄的眼光让小弟汗颜,我张家两兄弟每天都是忙得顾头不顾尾的,真得要好好地向王兄学习。”
“话说到这里,这也正是我要跟几位长辈们交流的地方。王叔另建船厂造大船的主动,于公于私都是好事,我全力支持。这也算是军民共建的一部分吧,政务院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若是条件成熟了,将来舰队出海,也可以军民联动,一边打仗一边让商队做生意,这是镇永军的传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