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朗声道:“儿臣以为,增兵边防与主动出击皆有可取之处,但也各有弊端。增兵边防耗费巨大,且易陷入长久对峙;而主动出击若准备不足,恐有失利之险。儿臣觉得可先派细作深入鞑靼内部,探查其兵力部署、粮草情况等,同时在边境暗中集结兵力,操练新军,待时机成熟,便可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而议和之事,也可同步进行,只当迷惑他们的幌子,让其放松警惕。”
朱祁钰这一番话,让在场众人皆是一愣,不少人眼中露出了惊讶之色,没想到这位小王爷竟能说出这般有条理的应对之策。朱瞻基更是龙颜大悦,点头称赞道:“钰儿此计甚好,有勇有谋,看来平日里没少用心啊。”
朱祁钰谦逊地说道:“父皇谬赞了,儿臣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一切都是为了我大明安稳。”
商议完边境之事后,又谈及了国内的赋税、水利等诸多事宜。朱祁钰也都认真听着,适时地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想法在这些老臣看来稍显稚嫩,但其中蕴含的新颖思路也让他们不禁暗暗侧目。
从御书房出来后,朱祁钰并未立刻回王府,而是去了一趟翰林院。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想要改变这大明朝的诸多局面,没有一群有学识、有能力且能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助是不行的。
在翰林院,朱祁钰与几位年轻的翰林学士交谈了起来,他有意无意地提及了一些自己对于当下朝政改革的想法,像是简化一些繁琐的官场流程,鼓励民间商贸发展等。那些年轻的学士们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但听着朱祁钰的话语,渐渐被吸引,也开始畅所欲言,与朱祁钰探讨起来。
其中一位叫林渊的学士说道:“小王爷,您的这些想法若是能施行,那必是对我大明大有益处,只是这改革之路,怕是阻碍重重啊,毕竟触动了不少旧有势力的利益。”
朱祁钰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地说:“本王自然知晓不易,可若因艰难就不去做,那我大明又如何能更进一步,只要是对江山社稷、对百姓有利之事,便是再难,本王也要去试一试。”
众人听了,皆是被朱祁钰的这份决心所打动,纷纷表示愿追随小王爷,为大明的发展出一份力。
离开翰林院后,朱祁钰又去了京城的几处工坊查看。如今大明的手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走进一家织坊,看着那些织女们辛勤劳作,织机的声音不绝于耳。朱祁钰向坊主询问了生产情况、销路等问题,得知因为赋税和一些达官贵人的压价,工坊的利润微薄,织女们的工钱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