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三字经奇缘> 第四十八回《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八回《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1 / 2)

诗韵既逝,《春秋》立世,寓微言而褒贬明,别善恶以垂教后世。话说自周室东迁,王纲不振,礼乐崩坏,诗风渐微。昔日《诗经》三百篇,颂美刺恶,风化天下,而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诗之教化力渐失其效。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目睹了周朝社会从礼乐文明走向衰败的现实,心中那份忧虑如同烈火焚烧。他深感痛心,不禁叹息道:“当诗歌这一纯真情感的载体逐渐消亡,便有了《春秋》这部史书的诞生。这部书,我欲借一字之微言,蕴含褒贬之大义,明辨善恶,矫正名分,以期救正时弊,引导世人回归正道。”

于是,孔子毅然决然地回归学术,不再积极寻求仕途之路,发誓要以笔为剑,用文字的力量立言于世,影响后世。他倾尽毕生心血,以严谨的态度编写《春秋》,这部史书从鲁隐公元年记起,历经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至哀公十四年止。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孔子对历史人物、事件深刻的见解与评判。孔子着《春秋》,笔法严谨公正,对史实的记载力求精确无误。书中对君主的谥号、爵位、官职等名分皆严格按照周礼制度进行书写,通过这种方式,孔子旨在强调秩序与规范的重要性,呼吁世人尊重并维护既有的社会等级制度。

孔子借助《春秋》这部史书,以微言大义寓含褒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精炼而深刻的评价。他以一字之褒奖,其荣誉价值超越了华丽的礼服;以一字之贬责,其严厉程度媲美斧钺之刑。这一严谨公正的书写方式,使得阅读《春秋》的世人无不心生敬畏,深感其中的劝诫意义。他们从中领悟到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明白了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善行,以及如何避免可能导致的恶果。

一日,子路侍坐于孔子身侧,凝神静气,颇显虔诚之态。他抬头仰望那睿智而庄重的面庞,心中满溢敬畏,于是恭敬地询问:“夫子修《春秋》,以一字之笔,却能令万世之下,知善恶之分,明是非之辨。此等神奇之功,实乃弟子所惑,望夫子赐教。”

孔子闻言,捻须微笑,眼中闪烁着深邃而睿智的光芒。他缓缓答道:“《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乃吾家传之宝典。吾修《春秋》,实乃惧后世乱臣贼子,知我以《春秋》贬绝之,有所畏惧。吾恐君不君、臣不臣、乱纪败俗者,皆当以此为鉴,知所收敛。故《春秋》之作,非徒记事而已,实乃寓褒贬,别善恶,以正人心,维世道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