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北明共和> 第74章 亦赤哈城的鲑鱼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章 亦赤哈城的鲑鱼季(2 / 2)

伯力地区人自称达胡人,李爱民、孔辉还真不知道达胡是一伙什么族人,由于1607年努尔哈赤的掠夺,达胡人的人口结构两极分化,不是少年,就是老人,几乎没有中年人,这些老人在怀念达胡人的光荣,这些孩子在记忆中都是对女真人的仇恨。

上千伯力达胡人来到兵营,要一起去征服使鹿部。并告诉使鹿部生活的位置。

使鹿部生活在乌苏里江东岸,在乌苏里江支流伊曼河流域狩猎捕鱼,从伯力到伊曼河距离200多公里,穿越内兴安岭200多公里的森林并不容易,而沿乌苏里江东岸逆流而上并没有帆船,依靠人力划船也太困难,要造出承载200人的船队也更加困难。

李爱民与孔辉商量,还是等冬天来临 ,在冬天接受白杨木镇的第一次补给后,在发动对使鹿部的征伐,现在做好一切准备。

首先是前出10公里建立两个哨所,哨所就是两个烽火台,都是木制的,发现敌人点燃烽火。

第二就是准备足够的食物。

达胡人告诉李爱民,鲑鱼的季节就来了,会有很多鱼,而让李爱民、孔辉奇怪的是达胡人的食物储备并不丰富。达胡人告诉李爱民就因为没有盐,不能腌制鱼,晾晒实在是晾晒不了多少。

原来达胡人不会熏制鱼干,而腌制又没有足够的盐。

孔辉立刻出发,50战兵带领300伯力村民,向东走100公里,翻越一千米高的内兴安岭山脉,三天时间到达鞑靼海峡,就在海边架起青铜大锅煮盐。

在煮盐的同时开挖盐池晒盐,伯力人以前也在这里用陶罐煮盐,而陶罐煮盐的速度要比青铜锅慢的太多,在旺盛的火焰之下,青铜大锅煮盐是迅速的,而初秋的阳光很快让蒸发盐池也出现了结晶 ,而晒盐伯力人想都没有想过,孔辉也只是听谭启明讲过,也没有见识过晒盐 原来盐可以这么容易的得到。

300人赶着伯力地区仅有的几十匹马、几十头牛 ,开始向伯力地区运盐。

第一匹马驮着两个满满盐的柳条筐回到亦赤哈城后,伯力人不淡定了,这可是盐啊,那么珍贵的盐竟然这么多,这一柳条筐盐起码可以腌制千斤鱼,那么抓多少鱼都能腌制起来啊。

没有来亦赤哈城的伯力人纷纷要求来亦赤哈城 ,有盐就能腌制鲑鱼,有鲑鱼就不会挨饿,必须来亦赤哈城,必须来到莫日根的城。

没有足够的木刻楞,劝阻都没有效果 看到几十匹马、几十头牛运回来这么多盐,而且回来的人讲,有更多的盐没有运回来呢,那些腰里别着斧头的村长都要求去背盐,一个人可以背一柳条筐盐翻越内兴安岭,于是一只500人的队伍,每一个人背上一个柳条筐,怀里几个豌豆饭团子,就走在亦赤哈城到鞑靼海峡的路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