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岚移民加拿大的第三个月,依旧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她每天都在家里照顾孩子和打理家务,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一切正常,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逐渐加剧。她知道自己不能一直以家庭主妇的身份生活下去,特别是当看到张强每天工作充实、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内心的落差感愈发强烈。
于是,她决定主动迈出一步,开始寻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第一次求职的失望
刘岚的第一步是更新简历。她曾是国内一所重点中学的资深教师,拥有超过十年的教学经验,尤其擅长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国内,她一直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学校领导也经常对她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她心想,这样的经历应该在加拿大也能找到类似的职位。她抱着满腔的希望,开始浏览各大求职网站,寻找与教育相关的工作机会。
然而,很快她发现问题所在:加拿大的教育体系与国内大不相同,语言是首要的障碍,其次,很多学校要求本地的教师资格证,而她的中国教师资格并不被认可。她还发现,许多招聘广告都明确表示,除了流利的英语外,最好还能掌握法语,这让她感到压力倍增。
但她并没有放弃,决定先从一些非正式的教育相关职位开始,比如家教或是课外辅导机构。于是她申请了几家本地的课后辅导中心,并参加了一些初步的面试。
第一次面试是在一家小型的辅导机构进行的。面试当天,刘岚早早就到了约定地点,心中既紧张又充满期待。机构的负责人是一位中年女性,见面时礼貌地与她握手,并简短询问了她的教学背景和移民经历。然而,整个面试过程对刘岚来说极其艰难。虽然她能理解对方的问题,但由于紧张和语言障碍,她的表达变得支离破碎,无法流利地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她本想通过讲述自己在中国的丰富教学经验来打动对方,但每当她想深入解释时,词汇匮乏的问题让她无法顺畅表达,最后只能以简单的句子勉强作答。
面试结束后,刘岚走出辅导中心,内心的失落感无以言表。她知道自己在面试中表现得远不如预期,但她不愿承认自己可能不适合这份工作。她告诉自己,或许是运气不好,下次一定会更好。
第二次的挫折
几天后,她接到了另一家教育机构的面试邀请。这一次她做了更多的准备,提前反复练习了常见的面试问题,也加强了对教育相关英语词汇的学习,期望能在面试中表现得更从容一些。
然而,第二次的面试同样以失望告终。那家机构要求辅导教师不仅要有本地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熟练的英语沟通能力。当面试官听到刘岚的教学背景时,虽然表示尊重,但很快话锋一转,开始询问她对本地教材和课程设置的理解。刘岚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加拿大的教育体系了解甚少,虽然她表达了自己愿意学习的态度,但面试官的表情已经逐渐变得客气而疏远。最后,对方礼貌地告诉她,他们需要的是一位更熟悉本地教育体系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