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的希望
医院的夜晚寂静而孤独,除了仪器发出的规律“滴滴”声,几乎听不到任何其他声音。陈宇疲惫地躺在病床上,感受着病房里的冷清和空旷。每当夜深人静,他的心中便会涌上一种深深的孤独和绝望。自从事故发生以来,巨大的医疗费用和漫长的康复过程让他感到无比的无助。他知道,家中的经济压力不断加重,而自己的康复之路也充满了未知。
彼得的支持与无奈
作为陈宇的直接上司,彼得在事故后一直关注着他的情况。他不仅会定期前往医院探望陈宇,还主动承担了与公司沟通的重任。他几次与公司管理层开会,恳求公司为陈宇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但每一次,他都带着希望而去,带着失望而归。
“公司只能按照合同规定承担最基本的医疗费用,”彼得面对陈宇和李茹时,语气中充满了愧疚和无奈。他的眼神躲闪,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但依然无法打破那些冰冷的公司政策。
陈宇勉强笑了笑,对彼得表示感谢:“谢谢你,彼得。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虚弱和疲惫,但内心深处却依然感激着彼得的努力。虽然他从不指望公司能够完全承担所有的费用,但彼得的支持和努力让他感到了一种人情的温暖。
寻找希望的突破口
就在彼得的努力逐渐陷入僵局时,李茹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开始寻找其他的帮助途径。她加入了几个德国的华人社区群组,发布了有关陈宇事故的求助信息。她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华人社区的帮助,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
不久后,一个群组管理员联系了李茹。她叫张莉,是一位在德国生活了十多年的华人律师。张莉对李茹的遭遇感到深深同情,并表示愿意提供法律帮助和建议。李茹在电话那头几乎哭出声来,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关怀让她感到了一丝希望。
“我会帮你联系一些在德国的华人组织,他们或许能够在经济上和心理上给你一些支持。”张莉安慰李茹道,她的语气坚定而温暖。
几天后,张莉和李茹见面了。她带来了几位同样在德国工作的华人朋友,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有医生、律师、还有一些在德国生活了多年的普通工人。大家听了李茹的故事后,纷纷表示愿意伸出援手。
法律援助与医疗资源的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