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充分的风险评估以及制定了一系列严谨的防控措施后,联合探索舰队决定启动小规模应用试点计划,选取一些相对安全且可控的场景,对已初步掌握的外星文明能量操控技术进行实地测试,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其在实际环境中的表现以及进一步验证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首个试点被选定在一颗无人居住且资源相对匮乏的小行星上。这颗小行星距离舰队所在位置不算太远,周边的宇宙环境较为简单,便于进行观测和应急处理。科研人员们搭乘小型科考飞船来到小行星表面,开始着手布置测试场地。
工程师们小心翼翼地将经过改良和缩小化处理的能量操控实验装置搬运下来,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安装和调试。他们反复核对每一个部件的连接情况、每一组参数的设置,确保装置在启动时不会出现意外状况。同时,物理学家们在小行星的不同位置设置了多个能量监测站点,这些站点配备了最先进的能量探测仪器,能够实时捕捉能量场的强度、范围、波动等各种关键数据,并将其传输回位于飞船上的指挥中心。
化学家们则对小行星的地质成分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小行星自身的物质不会与能量操控过程中产生的效应发生不可控的化学反应,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是否能借助这里的物质条件,进一步优化能量操控技术的应用方式。经过检测,小行星的主要成分相对稳定,不过其中含有少量的稀有元素,化学家们推测这些元素或许能在能量传导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便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它们。
一切准备就绪后,测试正式开始。科研人员们在飞船指挥中心远程操控着能量操控装置,缓缓输入能量,启动了装置。起初,能量场在装置周围慢慢形成,和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中的情况类似,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各项监测数据也都在预期范围内。
“目前看来情况良好,能量场正在按照设定的参数逐步构建,继续观察其后续发展。”指挥中心的科研负责人通过通讯频道向现场的工作人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