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日本开始实行南进战略。
1940年4月15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宣称“日本与东南亚诸国及南洋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政府对这一地区的任何变化,不能置之不理”。
决定南进:到了1940年,日本决定放弃北进,选择了南进政策。
究其原因,是日本国力军力、大国关系演变及形势变化等因素共同促使的:首先,是日、德、苏三国关系及演变,最终打消了日本进攻苏联的想法。
日俄战争及九一八事变后,沙俄及后来的苏联势力基本被逐出中国东北,日本很清楚这个北方大国不会善罢甘休。
所以,日本一直视苏联为其大陆政策的最大威胁,其在东北长期维持规模庞大的关东军,就是为了进攻或防范苏联。
一战后,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崛起,苏联成为日、德两国共同的威胁和敌人。
日本自知实力不足,便与德国于1936年11月25日签订了《德日防共协定》,以共同对付苏联。
可让日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39年8月23日,为了联手瓜分波兰,德国瞒着日本与苏联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样一来,德、日共同对付苏联的计划就落空了,日本被德国狠狠耍了一把,也是对北进政策的一个重大打击。
疏理一下理近代历史上这三个国家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因利同而苟且,因利争而翻脸。
二是日军对苏联的进攻试探遭到惨败。1939年8月,日本关东军在内、外蒙古交界的诺门罕地区挑起战端,试探苏军实力,为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
斯大林对此洞若观火,迅速派干将朱可夫为总指挥,紧急调动优势兵力和装备,重拳出击,挑衅的关东军被打的溃不成军,损失惨重,被迫求和。
诺门罕的惨败,让日军见识了苏联红军的强悍,认识到陆军进攻苏联无异于以卵击石。
三是世界形势突变,德国1940年横扫西欧后,列强的亚洲殖民地顿时成为了“孤儿”,成为实力真空地带,此时南进无异于“捡便宜”。
而且东南亚地区的石油等资源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加丰富。
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怎能放过?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当时东南亚各国对日本的抱有幻想,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摆脱欧美的殖民统治。
日本正好利用这一点,以“帮助亚洲国家脱离英美统治”的名义进军东南亚(这也是战后东南亚国家不那么恨日本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