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时间过去了,柴宗训带着从雄鹰部落和都蛮部雇佣的近一千骑兵,一路上穿过草原,来到了燕云十六州。这是柴宗训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也是柴荣心心念念想要收复的地方。
只可惜柴荣最终没有完成他的理想,而是倒在了路上。柴宗训到燕云十六州的第一印象,发现这个地方其实和中原没有太多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应该就是除了土生土长的汉人之外,秃顶不喜欢束发的草原人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柴宗训想象的契丹极力压榨和欺负汉人的现象并不是没有,但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严重。柴宗训这才明白昔日柴荣担心的并无道理,因为燕云十六州在进行着这个神奇的现象,如果用历史书上的话来说这应该叫作民族融合。
汉人和契丹人的界限逐渐模糊,因为柴宗训看到了部分契丹人居然也放弃了他们原来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开始像汉人一样选择定居下来,学习耕种或者是别的技艺,而不是单纯的放羊牧马,还喂养鸡鸭鹅;汉人原来只习惯吃猪肉,现在渐渐也不排斥牛羊肉,幽州作为原来燕云十六州的经济政治中心,现在已经被契丹划分成了析津府,成了契丹的南京。
这里多说一句,契丹有上京之说,按理相当于一国首都的地位,上京被契丹划到临潢府。除上京之外,还有东京,西京,南京和中京。前面南京析津府,大概就是今天北京所在地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东京被划作辽阳府,大概位于如今辽宁辽阳;西京被划作大同府,如今还未契丹占去,位于山西大同地界;至于中京被划作大定府,位置位于如今内蒙古赤镇宁城。当然!这些都是契丹国力达到顶峰,改国号为辽,后来改定的。
扯得有些远了,柴宗训在燕云十六州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了契丹族和汉族之间在不断融合,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可惜这种融合并非为汉人主导,而是契丹人在主导,汉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只能被迫接受。随着这样的被迫,也许还伴随着无数悲惨的故事。
难怪柴荣不再按部就班地按照王朴《平边策》部署军事计划,在击败南唐之后,不顾将士疲敝,也不管自己病体缠身,执意提大军北伐欲与契丹大军一决雌雄。柴荣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敏锐地觉察到了燕云十六州发生的情况,虽然他本人也未曾亲自到燕云十六州考察过,但凭借“稚子营”的情报,他已然知道一旦契丹完成这种融合,燕云十六州汉人百姓必然心向契丹,汉人再想收回燕云十六州,将变得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