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廊的柱子粗细合宜,础石与柱头装饰简洁精致,础石之上雕刻的莲花图案清新淡雅,似在默默告诫学子,当如莲花般于尘世中坚守清正廉洁,于学问之途不懈探索。
回廊内侧,数间教室错落分布,每间教室皆宽敞明亮,窗户宽大,阳光可毫无阻滞地倾洒而入,为学子营造出绝佳的学习环境。
窗户采用推窗设计,开合便捷,窗框木质,漆成深褐色,与整体建筑风格浑然一体。
教室内部的设计,沈璃亦费尽心思。
讲台置于教室前端,微微高出地面,高度适中,既能令先生授课时视野开阔,又可拉近与学子的距离。
讲台一侧,摆放一张宽大书桌,仿若已摆满书籍教具,只待先生挥洒智慧。
桌椅依学子年龄与身形定制,材质虽为普通实木,却经精心打磨,光滑无刺,确保学子能舒适就坐,专注学业。
后堂仅设一层,为藏书于先生办公之处。
藏书阁居于后堂中央,规模虽不大,却能容纳诸多典籍。一架简易楼梯连通上下,方便取阅。
藏书阁一侧,数间书房静谧清幽,供先生备课、批改作业与休憩之用。
书房布置简洁大方,书桌、椅子、书柜与卧榻一应俱全,墙壁之上尚可悬挂名人字画,为先生营造出充满文化韵味的空间。
沈璃全神贯注地绘制着,每一处细节皆反复斟酌,每一笔线条皆精雕细琢。
她深知,这两幅设计图于沈氏家族而言,意义非凡,它们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鲜明旗帜,是家族精神延续的坚固桥梁。
直至绘毕,沈璃方轻轻搁下手中画笔,揉了揉酸麻的手腕。
她凝视着眼前的图纸,心中思潮翻涌。青山村地僻人稀,村内工匠恐难担此重任,欲觅大城镇的能工巧匠,却又面临诸多难题。
首当其冲者,便是费用问题。家中虽稍有积蓄,然总计不过两万银两,面对这祠堂与学堂的修建大业,她委实难以断定是否足以支撑。
毕竟,二者规模不小,用料亦需讲究,工钱开支亦难以预估,若中途超支,又当如何?
但沈璃又怎愿因财用之虑而损及建筑品质与规模?
此乃家族百年大计,必须慎之又慎,务要寻得妥善周全之策,方能使家族梦想成真,让沈氏祠堂与学堂成为家族永恒的荣耀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