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听完魏文臣的咆哮,缓缓抬起头,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让人难以捉摸的光芒,他缓缓开口,语气平静而肯定,“魏大人所言极是,祖宗成法,自然不可轻动……”
“……然,时代变迁,若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岂非固步自封,最终导致国力衰弱?”郑逸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中。
他顿了顿,环视四周,将众臣的惊讶表情尽收眼底,才继续说道,“科举取士,本意是为了选拔贤才,为国效力。然如今弊端丛生,世家子弟垄断名额,寒门子弟难以出头。如此一来,岂非埋没了真正的人才?”
郑逸的神情诚恳,语气真挚,仿佛在陈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孙礼部官员原本紧皱的眉头,此刻也微微舒展开来,他疑惑地看向郑逸,似乎在重新审视这个年轻的王子。
“我提议改革科举,并非要全盘否定祖宗成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比如,我们可以增加考试科目,扩大考试范围,让更多有才之士有机会参与科举……”
郑逸侃侃而谈,将自己对科举改革的构想,以及实施方案,详细地阐述了一遍。
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分析得头头是道。
然而,尽管郑逸说得很有道理,但大部分文臣还是不接受他的观点。
他们有的摇头叹息,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则直接出言反驳。
魏文臣更是冷哼一声,“一派胡言!科举改革,岂是儿戏?你一个闲散王爷,懂什么治国之道?”
陈学究也跟着附和道:“郑王爷,科举之事,关系重大,岂容你随意更改?若是出了差错,你担当得起吗?”
面对众臣的质疑和反对,郑逸感到了深深的沮丧。
他低下头,眼神黯淡,独自站在文臣中间,显得孤立无援。
陈学究看到郑逸沮丧的样子,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
“看来,这条路,比我想象的还要难走……”郑逸喃喃自语道。
“王爷,”一个清脆的声音在郑逸身后响起,“回府吧。”
郑逸颓然地走出议事厅,心中的热血仿佛被一盆冷水浇灭,凉透了。
他默默地跟在夏婉身后,像一只受伤的小兽,无精打采地回到了住所。
屋内,夏婉的身影如同春风般拂过,驱散了空气中凝滞的沉闷。
她轻轻地将茶盏放在桌上,那清脆的碰撞声,如同天籁般,让郑逸烦躁的心绪稍稍平静下来。